圖:福建福州一書店,小朋友在閱讀。/中新社
在書攤、書店,手持一冊書籍或雜誌,只看不買,普通話稱為「看白書」或「白看書」,卻不如粵語「打書釘」形象:兩腿站定,雙腳踏平,獨立不移,巋然不動。英語裏沒有對應詞彙,倒是日語有「立ち読み」(tachiyomi,站着讀)一詞,專指「打書釘」行為。
一個人打書釘,不惜腰酸腿痛,不畏店員臉色,必然有種種緣故。一,沒錢。書和雜誌不如大餅,不是生存所必需。二,有錢,卻不想花在某本書上。因為此書對此人而言,簡單瀏覽即可,不值得長期持有;或家中書氾濫成災,不容再買。三,書籍、期刊新鮮出爐,不確定是否值得購買,先讀一部分再作決定。
學生時代在西雅圖,我常去大學書店打書釘。原因無他,見上述第一條。書店二樓設有不少桌椅,我一坐大半天,不但白看書(都是買不起的學術書哦),而且涎皮賴臉,邊讀邊拚命做筆記,店員卻並不來干涉,至今心存感激。英國牛津的老牌書店Blackwell的宣傳廣告就說:「本店員工絕不相擾,只在你需要時才會前來服務。你來買書,或只是隨意翻翻看看,都一樣歡迎。」不少書店亦如是,對打書釘的人很寬容,也許因為這些人有助「旺場」。有些大型書店索性引入咖啡廳,售賣飲料、輕食,書蟲們邊飲食邊白看書,不看白不看,白看誰不看?
但許多書店並不開心。畢竟,要做生意嘛。而且,打書釘的幾位,難免滿手油汗,光光鮮鮮的書和雜誌剛上架,沒兩天就被折磨得蓬頭垢面,脫頁摺角。無奈,過去是用薄紙和草繩把書包裹捆綁,只留出書脊題名在外,如今直接套上塑膠袋或塑封,東京神保町也有古書店把貴重庫存包上一層蠟紙的,看你怎麼拆,哼。藤子.F.不二雄的《多啦A夢》(叮噹)系列,多次畫到主人公大雄去書店打書釘,貪讀最新出版的漫畫,被店長老爺爺揮動一種形似拂塵的工具趕出,想來也是作者本人的童年經歷。
打書釘,在昔日全社會缺書或全民缺錢的時代比較普遍。想讀,卻買不起或買不到,圖書館無館藏,只得去書店站着白看。二戰後十年間,也就是藤子.F.不二雄的童年、少年時期,日本民生凋敝,以手塚治虫為先驅的新漫畫產業卻於劫灰中萌生。彼時紙張奇缺,手塚治虫找到專出廉價小開本漫畫的「赤本」出版商,《新寶島》一九四七年一炮而紅。一九五○年代初,日本又出現「貸本屋」即租書舖。它們大量購進「赤本」漫畫,低價出租,日本人從此讀得起漫畫了。我們熟悉的漫畫期刊如《周刊少年Sunday》之類,就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應運而生。在那之前,全是「貸本屋」的天下。當代日本的漫畫咖啡店,買杯咖啡,再加多一點點錢,店內漫畫即可隨意讀個飽(読み放題),其實是近似網絡或實體付費圖書館了。
最大方的,是古早的送書上門,讓顧客在家「打書釘」。民國時期,北平的許多書店都有此風,服務備極周到。譬如曾在和平門外「松筠閣」學徒多年的魏長洲回憶,「松筠閣」了解到某顧客研究哪方面的學問,需要何種書籍,就派人登門送書,供其選購。或當即買下,或留下考慮,日後可免費退回。書款記賬,每年「三節」各結一次,屆時拿不出全款的話,還可以賒欠一部分。唐魯孫晚年在台灣,十分想念早年北平琉璃廠的書店。因為相熟之後,顧客若是寒暑天懶得出門,可飛箋書店,櫃上很快就會把書找出並送來,「放上十天半個月,您買下固然好,不買也沒關係,還給他們就是了。這就是北平書店的可愛之處。」錢穆《師友雜憶》說他一九三○年代在北平居留七年,琉璃廠、隆福寺書店的老闆幾乎都混熟了。「每星期各書肆派人送書來者,逾十數家,所送皆每部開首一兩冊……放書桌上即去。下星期日來,余所欲,即下次攜全書來。」送書上門,讓顧客在家白看書,看得安安心心、悠悠閒閒、舒舒服服,既充滿舊時人情,也暗藏書商放長線釣大魚的精明。
如今,許多公共圖書館館藏豐富,服務貼心,比較便宜的電子閱讀形式也普及了。這種情形下,仍然鐵腿銅腳鐵脊樑,在書店裏或書攤前打書釘的,通常是貪看最新出版的潮流雜誌和漫畫之類,希望先睹為快。店家怎麼應對,也只能見仁見智了。
想來,能站着(也可以席地而坐,總之不很舒服)把一本書讀完,其實挺不容易的。當然,端看那是本什麼書。有人會在書店站着讀完柏拉圖《法律篇》或康德《純理性批判》麼?反之,若是東抄西湊的書,無病呻吟的書,內容稀薄如蒸餾水的書,恐怕本身就不值得從頭到尾、正襟危坐讀完,最多只需站着隨便翻翻,甚至最初就不配災梨禍棗。金克木教授有篇文章《書讀完了》,從陳寅恪的感觸「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寫到當今信息爆炸時代。他認為,要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理出頭緒,「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所以每個領域首先要讀的就是這些基礎書。其他的,屬於流亞和餘脈,乃至糟粕渣滓,翻翻即可,或者完全棄之不理。如此,「書讀完了」,當然不是不可能。
無論是《理想國》、《莊子》還是《國富論》、《論法的精神》,能把某一專業領域裏的這種「硬書」認真讀過的人,是否已算是珍稀物種了呢?若我是書店老闆,見有人來打這種經典的書釘,必延之以坐席,待之以清茶,一如昔日北平的書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