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住宅樓市比97年健康/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時間:2016-06-10 03:15:39來源:大公網

  有人批評本港住宅樓市存在不少風險,如果樓價下跌,將會有不少人陷入困境。但筆者不諱言樓市近年來經已不存在炒風,假使出現調整,也不會重演1997年的亂局。因為現在入市的買家多數是用家及長線投資者,實力比起當年的炒家穩健得多,不易發生互相踐踏的危險場面。

  本港樓市突破1997年歷史新高之後,繼續上升,去年自高位回落。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今年首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1432宗,較去年第四季的95宗,大幅增加1337宗,增幅達14倍,主要涉及按揭保險計劃貸款同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

  業主財力更穩健

  樓價回軟逾一成令負資產個案增加,一些官員表示,樓市正在位高勢危。但筆者對樓市繼續投以信心一票,因為只要負資產業主繼續每月供款,沒有斷供三個月,銀行普遍不會向業主提出填補負資產差價或收回物業。

  目前樓市業主財政實力比起1997年穩健得多,不會像當年那麼脆弱。因為當年住宅樓市成交量多達17.27萬宗,當中更有不少以確認人方式炒賣,由於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及八萬五政策雙重衝擊,參與樓市炒賣活動之中,有不少是實力不足的確認人。他們只志在參與短炒,企圖在短炒中賺取買賣差價圖利。所以,17.27萬宗交易,裏面有不少水分,因為有些樓盤不但出現確認人“摸貨”的交易,甚至“摸上摸”亦有甚多個案,水分甚多。

  2010年之後,政府先後實施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這三種被稱為樓市辣招的印花稅,令樓市買賣成本大大提高,實力不足的買家被摒諸門外,無法參與樓市這個遊戲。

  樓市在1997年之後,交投反覆不停地萎縮,去年只得不足5.6萬宗,成為2013年後的第二低成交年份。這約5.6萬宗住宅成交,是受到三項辣招所限制,能夠參與樓市交易的買家,多數是實力強勁。

  這約5.6萬宗交易個案,因買家通常是用家及長線投資者,他們都能滿足到金管局的財力要求,肯定是貨真價實的實際交易,沒有水分。而且這個交易量,比起1997年的17.27萬宗大減逾67%,質素更加實在,有更強力量應付負資產及樓市調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