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國家的孩子」們穿過的鞋子和衣物。/大公報 實習記者李卓妍攝;右圖:「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是樸實的牧民們給出的最堅定的承諾。/大公報實習記者李卓妍攝
走進「國家的孩子」主題展,沒有華麗的展陳,卻處處藏着讓人眼眶發熱的細節。900平方米的空間裏,最觸動我的不是文字展板,而是那些帶着生活痕跡的舊物。無錫市嬰幼院的收容登記簿上,記着1958年以來收容的嬰幼兒數量,密密麻麻。旁邊上海市育兒院的《公共戶戶口簿》邊緣已經磨損,彷彿能看見當年工作人員反覆翻閱的手。
走到「休戚與共」展區,錫林郭勒盟接運小組的票據複印件和復原的上海火車站台場景,讓我停下腳步。模擬車窗裏播放着孩子們在火車上的片段,有的攥着衣角,有的望着窗外,而展櫃裏錫林郭勒盟接運小組的票據複印件,像一把鑰匙,打開了1960年的記憶。那一年的8月,16位醫生、護士和保育員組成的小組專程去上海,跨越千里把孩子接回草原。
把最好東西留給孩子
在隨隊醫生劉麗恩的日記上,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患兒發熱38.5℃,餵藥後體溫下降」。簡單的記錄背後,是火車上醫護人員日夜緊張照料孩子的辛勞與責任,更是跨越山河的守護。最讓我難忘的是復原的「凍奶坨」場景,勒勒車上裹着氈子的奶坨,老鄉那句「我們不是來賣奶子的,這是給孩子們的。」一下子讓我明白,當年內蒙古牧民自己也遭了災,卻還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了「國家的孩子」。這些舊物不像展品,更像一個個時光膠囊,把六十年前的溫暖原原本本地送到眼前。
參觀展覽時,很多同學都哭了,走出展廳時,依然淚流不止。我突然想起講解員說的「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登記簿上的名字、日記本裏的體溫紀錄、票據上的簽名,還有很多很多,它們共同拼成的承諾。\大公報實習記者林佳眉、林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