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選舉事務處核實,林鄭月娥、曾俊華、胡國興被確認為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候選人。按提名三人的選委背景分析,林鄭月娥獲較廣泛界別選委支持,胡國興則百分百代表反對派選委,曾俊華的支持者亦以反對派選委為大多數。三位候選人最終誰能獲選為下任特首,要看3月26日的投票結果。
回想近幾屆的特首選舉,反對派都會派人參選。在2012年,為了甄選誰能代表反對派,反對派於特首選舉前,舉辦了初選;何俊仁當年要在特首初選中先勝馮檢基,才能正式代表反對派參選2012年特首選舉。然而,令筆者不解的是,反對派今屆的選委席位雖由180席急增至325席,卻不知何故在今年特首選舉中不再提「初選」。
回歸以來,反對派一向批評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早年更志不在參選,亦因此使李永達於2005年因不夠支持,而未能被提名挑戰曾蔭權的自動當選。及至2007年選委選舉,「泛民」有114人勝出,加上20名立法會議員,成功地提名梁家傑參與當年的特首選舉。到了2016年,為了要換特首,「泛民」空前積極參與選委選舉,縱使梁振英於12月9日宣布不尋求連任,「民主300+」在12月11日的選委投票中依然意外地高取325席選委。正如戴耀廷在投票翌日表示,選委席位三分天下的情況下,「泛民」選委可與特首參選人談條件,例如換取特首撤銷四個違誓議員的司法覆核。從中可見,今屆「泛民」選委一開始便有心「造王」。唯一的建制派候選人林鄭月娥自宣布參選後,便被標籤為CY2.0。
胡國興於去年10月27日宣布參選時,表明打着反對梁振英的旗號。但在提交報名表當天,卻說要以百分之二百的決心阻止林鄭當選。這反映他一開始便無意爭取當選,而是以反建制代表為目的。為了捆綁今屆「泛民」選委的投票,戴耀廷又圖舉辦「2017特首選舉民間全民投票」,期以「泛民」支持者的民意捆綁「泛民」選委的立場,爭取「暗票翻盤」。面對這場詭異的特首選舉,建制派的選委應如何抉擇?
當前香港社會問題真的不少:土地不足、樓價高企、貧富懸殊、青年苦無上流機會、社會怨氣不少,而勞資雙方在全民退保、強積金對沖和標準工時立法方面又僵持不下。再者,醫院和醫療人員不足、教育投資滯後、支援初創企業乏力、經濟轉型緩慢……下屆特首要處理的經濟和民生難題真的不少。若加上「泛民」的惡意針對和泛政治化的破壞,議會「拉布」、縱容「港獨」、否定中央在「一國兩制」中憲制的角色、將政治帶入校園、妖魔化新任特首等,形勢的複雜和困難程度可以想像。
為了香港下一代的未來,筆者期望建制內各派和不同階層能為港團結,一起支持一個既有往績又有能力、更是百分之百的建制候選人,以免今屆特首選舉產生流選或不任命的憲政危機! 教聯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