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美國轉向」與新加坡的困局/沈旭暉 黃思為

時間:2017-02-17 03:15:53來源:大公網

  中國與新加坡在建交前,雙邊關係發展就已有良好勢頭,然而去年圍繞南中國海主權爭議、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等區域關鍵議題,中國與新加坡各自立場顯現分歧,雙方外交摩擦也較以往頻繁。原本計劃在2016年底召開的兩國最高級別合作機制會議「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被推遲至本月召開,這被外界視為中新關係步入低谷的反映;適逢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履職,其尚不明朗的亞太政策也為地區局勢平添了更多變數。本次訪談邀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莊嘉穎博士(Dr. Chong Ja Ian),莊博士對東亞比較政治、亞太地區國際關係、中星(新)雙邊外交等領域有深入研究,在訪談中他就新加坡對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預期,及中星(新)雙邊關係發展等問題分享了獨到見解。

  對於特朗普政府主導的美國外交,新加坡方面有何種期待和擔憂?未來新加坡與美國的關係會朝怎樣的方向發展?

  莊嘉穎:新加坡期待與美國繼續保持穩固、友好的雙邊交流與合作,但對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依然抱有擔憂。其一是美國可能朝經濟保護主義轉向、拖累全球經濟。目前,無論中國、歐洲國家或俄羅斯政府如何表態,美國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仍舊是無可替代的。尤其在中國、印度等國成功向「消費型經濟」轉型之前,美國消費市場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朝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轉向的美國將傷害國際經貿和投資。此外,如果此時美國放棄其對全球經濟治理的責任,新加坡也會深感憂慮。

  安全領域,美國可能會在亞太地區呈現過於激進的戰略姿態,引發來自中國、朝鮮等國的強烈反應,而任何潛在的反制措施都可能讓區域局勢陷於動盪不安。這些衝突不僅會對域內各方傳統意義上的安全造成威脅,同時也會對區域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這自然對新加坡不利。因此,新加坡希望亞太區域內各種合作機制能夠繼續發揮作用,以應對上述種種擔憂。

  在過去一年裏,中國官方和媒體對新加坡在南中國海爭議中所持立場提出指責,對新加坡與美國的密切戰略合作也頗有不滿,中星(新)關係發展似乎步入了低谷。鑒於兩國在當代很長時間裏保持着良好的雙邊合作關係,應當如何認識目前兩國關係摩擦頻頻的狀態?

  莊嘉穎:首先,「中星(新)兩國關係發展可以不經波折、一直良好」的期待是不現實的。雙邊關係發展經歷起伏是正常現象,例如在2004年,時任新加坡副總理的李顯龍「私訪」台灣,就引發了北京強烈不滿。除此之外,中星(新)兩國關係確實在很長時間裏平穩發展,以至於雙方將之視作理所當然。這一想法也與兩國處理外交議題的方式有關:在「雙贏合作」、「擱置爭議」等理念的指導下,兩國在遇到爭議事宜時往往避而不談,但這並不意味着有關分歧會自動消失。目前我們看到的,正是此前種種被擱置的矛盾、分歧,因地緣局勢變化而集中顯現的局面。

  此外,兩國過往良好的互動,也讓兩國對對方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中國方面,不少民眾因為新加坡社會華裔佔多數,期望新加坡按照中國社會的方式處事,與中國政府的偏好保持一致。這種強烈的期待以「文化與政治密切關聯」為基礎,但事實上這二者並非必定相關。新加坡是一個族裔多元化的國家,高達30%的人口屬於少數族裔。新加坡不可能、也不應該在政策制定中偏袒華裔,這就包括外交、安全領域相關政策。進一步地,新加坡所處地緣環境特殊,其周邊國家的政客不時將種族、宗教信仰問題與政治利益掛鈎;這時若新加坡根據種族、文化考量來制定政策,將不必要地陷於更為複雜的局面。有時,中國對新加坡表達基於文化、種族同源的訴求,當新加坡未有按照中方期待行事時,中國可能會感到驚訝和失望。

  新加坡方面,對於兩國領導人歷史上的友誼、新加坡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貢獻等敘述,讓新加坡忽視了一個事實:隨着中國的不斷發展,其社會經濟結構也在不斷演化,期望兩個關係永遠如初亦是不切實際的。中國正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將更加牢固捍衛其利益,更有意願改寫國際政治遊戲規則。後者就導致新加坡感到緊張。此外,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反覆強調國際法和相關國際機制的重要性,也是因為國際法有「約束大國」的效應,能在巨大的國力懸殊中保障小國利益。必須強調,新加坡希望國際機制和國際法能對權力運作有所牽制,並不是針對某一國,而是對任何大國。

  一直以來,新加坡與其他亞太中等國家一樣,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採取「對沖」策略,加強與中國經濟合作同時也不忘鞏固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目前,特朗普政府似乎採取強硬的對華態度,並且不樂於與其亞太盟友們協調。面對可能激化的中美大國對立局面,新加坡會如何應對?

  莊嘉穎:新加坡和其他亞太中等國、小國,在大國之間尋求機遇的策略不會改變,只是目前機遇呈現的方式有別。新加坡將會對特朗普政府主導的、可能過於強勢的美國保持謹慎態度,這就像新加坡此前對中國的強勢態度抱有顧慮一樣。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極其依賴地區局勢穩定,但它的主張並不能影響大局。目前,中美兩國都更加願意互相試探,這會加劇區域局勢緊張,但新加坡本身並不能阻止這一趨勢,只能盡力見機行事。同時,亞太地區各方的「對沖」政策是互相獨立的,這其實更可能加劇大國之間的摩擦:「地區秩序」的建立需要有遵循者,而當域內國家意見不一,中美兩大國之間的焦慮和競爭很可能加劇,中、小國家出於安全考量更加積極在大國之間對沖,這又讓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猜忌與摩擦升級。

  亞太地區的中、小國能否互相協調,構建一個能包容中美兩大國、利於局勢穩定的地區秩序?

  莊嘉穎:這其實正是新加坡等中小國家試圖達成的願景。不少人都談到了中等國家在大國競爭之間可以發揮的緩衝作用,但是大國競爭的本質讓這一作用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以ASEAN為例,在對外政策取態上,如今的ASEAN遠比從前分裂,因為中美兩大國都在試圖拉攏ASEAN成員國。  ASEAN本應是東亞地區治理的首要機制,但事實上目前ASEAN整體缺乏方向性,難以凝聚域內中小國家共同緩和大國競爭的緊張局面。ASEAN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成功,正是在於它維持了東南亞地區內部局勢穩定,讓域外國家無藉口干預,從而維持地區和平。如今,ASEAN要繼續發揮這樣的區域治理作用就頗為不易了。

  香港政策研究所國際關係中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