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可能受困於近年香港的政治趨勢,主要局限於本地因素,並沒有多少着眼於長期賴以成功的國際因素、中國因素。或許這可討好一些眷戀殖民地、「反中反共」的某些政治勢力,不免令人擔心香港政府仍然沉溺於畫地為牢、只看眼前和自身小眾利益的思想困境,既不能帶領社會前進,也維持不了現有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應付不了積累叢生的各種問題。這份施政報告顯然還是着重把現有資產分配的政策取向。或許可解決個別問題,卻在新老問題夾雜而生的環境裏,吃力不討好,早晚還會面對社會不滿的挑戰。
報告的引言說: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倡導作用和主導地位越來越明顯,香港「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和「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因而越來越突出。因此,香港本着「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原則,機遇無限。
香港發展離不開珠三角
可是,單只說有「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而不作努力,香港機遇無限嗎?國家所需是需要什麼?香港所長,長在那裏?都是現實具體問題,不能說幾十年是這樣,現在及今後都會這樣。
很簡單的例子,珠三角在過去二三十年的轉變是天翻地覆。由此,港商與香港社會可以得益。但珠三角的轉變還在,仍在發展。也因此,港商在深圳、東莞曾盛極一時,近年便紛紛倒閉、遷移。深圳已轉變為比香港更先進的創新之都,東莞也變為深圳科技創新產業的外延地方。在珠三角,國家及當地所需是什麼,香港能否有長處配合呢?深圳和珠三角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正處在積極升級轉型期間,規模上也在擴大。單只零售消費,每年便在二千億元人民幣,還增長迅速。香港三千億元人民幣左右,正在衰減。
兩地的發展是此消彼長,即使不考慮香港能否有貢獻,考慮香港未來發展時不可能沒有珠三角和內地的因素。很可惜,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竟然沒有與珠三角、與內地協同發展的討論和政策安排。對特區政府官員來說,還是像英國殖民地時代那樣,對珠三角視而不見。
香港還是畫地為牢,或許正因如此,香港反對派反對建鐵路,港珠澳大橋等建設諸般落後。珠澳連上之時,香港這一段還是不通。也正因如此,穗深港高鐵、穗深一段早已通車,香港到深圳一段超支、延期,通車日期一拖再拖。
與深協作推進創新科技
珠三角通過超過二千公里的地鐵、一千公里的城際鐵路已演化為高度融合的大都會區。香港只有九十多公里地鐵,其餘軌道交通不過二百公里,變成珠三角連接度低的邊緣地區。從相對的連接程度來看,香港現況更遜於回歸之前,難以期望有多少協同效益。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區,由香港運作與經營,其中也沒有怎樣與深圳協作協同,便只不過是香港科學園的擴大版,難望有大的發展。
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似乎只着重香港「一制」,看不到「一國」與「兩制」的雙重優勢。沒有新的政策和發展意念涉及香港與內地、珠三角的融合,實際上是再次確立排斥內地,自甘邊緣化的政策立場。這種立場並不是行政方面,或來源自經濟和發展的考慮,而是陳舊的抗拒內地的政治取向還在延續着殖民地時代的思維而生成的政策行為。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