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電視辯論上還沒出現『一帶一路』話題。」蘇黎世一位經濟學家告訴我,他端坐在市中心一間辦公室的椅子上,攤了攤雙手,「很多人還不大了解這項倡議,我自己在報紙上讀過幾篇文章,但也沒那麼熟悉」。
這是近日我與同事走訪瑞士期間聽到的一個典型回答。我們此行拜訪了當地數家知名智庫,並與位於金融之都蘇黎世的多家大型金融機構中高層人士面對面交流。這些學界與金融界精英人士來自歐洲多個國家,讓人產生中國各省人雲集某大城市工作的熟悉感。很快,我們直觀地意識到,許多歐洲學界和商界精英還缺乏對「一帶一路」的基本認識。
國內專門就歐洲對「一帶一路」戰略的認識與回應的研究者,與我們的直觀感受一致。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一項研究顯示,歐盟頂層決策者對「一帶一路」的回應日漸清晰與積極,然而歐洲智庫和歐洲工商界對「一帶一路」的研究仍然薄弱,相關分析綜述,時常語焉不詳,缺乏成熟系統的理解。
關注具體項目直接利益
從表面上看,一大原因是「一帶一路」的落實尚處於初期階段,不少歐洲人還看不到「一帶一路」具體項目與自身的直接聯繫。在針對當地金融圈人士所作的「一帶一路」主題演講前,我做了一個小型調查,有多少人在走進房間之前了解「一帶一路」。在座四十位左右聽眾中,只有五、六人舉手示意。在會後閒聊中,一位投資人告訴我:「一帶一路」未進入他們的關注視野,主要原因是他們尚不能直接投資其中。
然而,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歐洲根深蒂固的對外思維。歐洲人對「一帶一路」的態度是懷疑與興趣的雜糅。不少歐洲人堅持認為,中國的倡議意味着榨取中歐之間廣袤地區的資源,榨完之後中國人絕塵而去,留下一筆「類殖民遺產」。
很多歐洲精英本能地排斥中國所提出的基於多邊主義與平等協作的互聯互通全球視野,在於帝國主義時代的地緣政治競爭的傳統理論,至今仍在歐洲人的中國觀中浮現。部分歐洲人將「一帶一路」倡議看作中國地緣經濟擴張的手段,認為中國借此重塑歐亞大陸的政治、經濟乃至安全秩序。這一陳舊思維可能直接導致部分歐洲人面對中國投資的消極態度。
歐洲人當然明白「一帶一路」給歐洲帶來多大利益。然而,歐洲人不可能一夜之間從中斬獲收益,而需要花費時間去恰當把握和認知「一帶一路」,尋找「一帶一路」戰略與歐洲本土發展戰略框架的具體對接方式,包括與歐洲戰略投資基金架構、「泛歐交通網絡」規劃、歐洲2020戰略的對接等。
中歐雙方都已提出多項雄心勃勃的合作目標,合作領域涵蓋能源、城市化、知識產權保護、航空航天等。如果這些合作計劃得以落實,中歐關係將因此跨上好幾個台階。
消除對「中國意圖」誤解
從中國角度來看,眼下有兩大顯著落差:一是中歐雙方對「一帶一路」定位的落差。在中國,「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統籌內外發展的一號工程。一些學者認為,如果說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經濟特區設立看作中國第一次改革開放的開始,將2001年中國入世看作第二次改革開放的開始,那麼「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中國開始第三輪改革開放的契機。這是中國國內對「一帶一路」戰略高度的認知。在歐洲,猶疑心態與強烈興趣同時存在,歐洲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顧慮短期內難以消除。另一項落差存在於歐美智庫對「一帶一路」的研究。在華盛頓,針對「一帶一路」的系統研究,包括對相關具體項目盈利狀況的跟蹤研究業已進行。歐洲當然也有詳實研究,但總體而言,歐洲智庫研究者尚未在對「一帶一路」相關問題的綜述與分析中形成成熟、系統的理念,不少研究報告停留於向公眾「科普」的層面。
在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中,「市場導向」被作為核心原則之一提出。這意味着在政府層面的政策協調後,動員社會資本、激活社會參與不可或缺。對於建設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地方參與和社會工商界參與是一大關鍵。
為了實現這一點,歐洲人首先需要更加系統、詳實地認知「一帶一路」,避免被針對中國「意圖」的陳詞濫調牽着走。歐洲智庫和歐洲工商界作為歐洲決策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