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元旦的鐘聲敲響,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迎來她成立的二十周年。
在迄今已宣布參與競逐第五任行政長官的人士中,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提出了長達五萬字涵蓋「三大目標、九大範疇」的競選政綱,並仍以新民黨在二○一六年競選第六屆立法會的口號「贏返香港」(Win Back Hong Kong)為競選口號。
作為香港建制派的重要人物、一位有志於服務香港的職業女性,葉劉淑儀的政綱不乏真知灼見。例如,她對《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關於特區「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規定的理解,給人以啟迪;她據此對特區政府多年來理財態度的批評頗中肯。
更值得關注的是,葉劉淑儀的競選口號提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香港居民需要「贏返」一個怎樣的香港?顧名思義,「贏返香港」是欲找回「已失落的香港」。問題是,所謂「已失落的香港」是指哪一個歷史階段的香港?
國家幫助不能忘
最近幾年,一些香港居民懷念「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區第一個五年的實踐狀況。其實,他們所懷念的只是那時「一國兩制」所謂「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換一個角度,在特區第一個五年,香港經濟遭受亞洲金融危機沉重打擊,陷入了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那時,企業紛紛倒閉,失業率不斷攀升而創歷史最高紀錄。就業者普遍被減薪,甚至社會最低層人士的綜援金額,也按通貨緊縮的比率而縮減。特區政府財政連年出現赤字,聯繫匯率制在國際金融「大鱷」的蓄意衝擊下幾乎不保。
與特區第一個五年相比,更多一些香港居民留戀的是「九七」前所謂「黃金三十年」的香港。在經歷了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年社會急劇動盪後,港英政府調整管治方式,實施社會改革,推行一系列新政策。加之港人辛勤和智慧,確實造就了回歸前一段經濟快速增長、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繁榮景象。但是,全面地看,那時的繁榮穩定同中國政府的兩大舉措分不開。
中國政府採取「一國兩制」方針,創造性地解決香港前途問題,這是香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得以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以來,內地改革開放,廣東省走在前列,為當時瀕臨絕境的香港製造業提供了大規模「北遷」以開新天的機會,香港本地得以集中發展服務業,香港經濟和社會得以保持穩定和繁榮。
今天,回顧「九七」前那一段日子,不能把功勞完全記在英國人管治和施政的簿子上,而必須記住國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給了香港以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支持和幫助。
然而,無論如何,歷史不可能重演,時光不可能倒流。香港政治人物、尤其建制派領袖人物,應當引導香港居民拋棄「刻舟求劍」的幻想,腳踏實地,面向未來,共同建設一個新香港。
向知識經濟轉型
香港經濟亟需加快轉型。向知識經濟轉型是香港社會的共識,但是,至今乏善可陳。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出版的專題報告│《香港:知識型經濟統計透視》(二○一五年版),知識產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從二○○七年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二降至二○一一年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二,二○一三年雖回升至百分之二十五,但仍低於○七年。
向知識經濟轉型關鍵在於研究和開發,但是,本地研發開支相對GDP的比率,從二○○七年的百分之○點七五降至二○一一年的百分之○點七二,二○一二年和二○一三年徘徊在百分之○點七三。工商機構的研發開支相對GDP的比率,由二○○六年的百分之○點四二降至二○一三年的百分之○點三三。政府機構的研發開支相對GDP的比率,二○○三年至二○○八年踱步於百分之○點○二,二○○九年至二○一三年停留於百分之○點○三。工商機構的研發開支佔本地總研發開支比重,從二○○七年的百分之四十八點八降至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四,二○一二年和二○一三年徘徊於百分之四十四點九。政府機構的研發開支佔本地總研發開支比重,從二○一○的百分之四點五降至二○一三年的百分之三點九。曾進行創新活動的工商機構的百分比,以整體創新活動而言,從二○○三年的百分之四十五點六降至二○一三年的百分之九點六。
香港社會亟需加快演進。一方面人口加速老化,老有所養問題日益惡化;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對待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態度保守,同社會普遍期望有頗大落差。此外,青年升學不易,求職難,多數晉升無門,普遍置業難於上青天,公屋輪候冊中的年輕人增加,都是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
香港政治亟需加快轉變。未來五年,不可能具備重啟政改以達至普選行政長官目標的政治條件,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積極創造。第五任行政長官必須領導管治班子,繼續依法遏止「港獨」,同時,積極引導香港的中國籍居民樹立與香港回歸祖國相一致的新身份認同。「一國兩制」是鮮活的事業。「保留香港原有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決不意味着香港滯留於「九七」前。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展開空前全面深刻的調整,全球重心由西方向東方轉移,這是七百二十萬香港居民共建一個新香港的大時代。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