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二○一七年新年賀詞。一千四百多字的賀詞,總結了中國二○一六年的成就,表達對二○一七年的殷切期望,既概括了中國,也展望了全球,言簡意賅,含意深遠。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句話:上下同欲者勝。在新年賀詞中,習主席在展望二○一七年的時候特別強調,只要我們十三億多人民和衷共濟,只要我們黨永遠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我們就一定能夠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不忘初心呵護「一國兩制」
「上下同欲者勝」一詞出自於《孫子.謀攻篇》。孫子這位中國古代著名戰略家說:「故知勝有五……上下同欲者勝……」這句話的含義是,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其中一點是全軍上下一心便能取勝。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需要團結和齊心。
事實上,千百年來,正是中國各民族攜手相牽,在歷史的長河中和衷共濟,相濡以沫,將中華文化傳承至今,才能令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割斷聯繫的燦爛文明。中國歷史上關於「齊心」「團結」的歷史典故和成語數不勝數,這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所在。
在現代,當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中國,在深重的民族危機前,全體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禦外敵;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摒棄前嫌,同仇敵愾,最終實現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再次展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
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再度走向輝煌,前面的路還很長,需要應對來自內外的各種挑戰。重提上下同欲,和衷共濟,此其時也。
香港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今天,香港回歸正進入第二十個年頭。二○一六年年末,民建聯選出的年度漢字為「亂」,形象地概括了二○一六年的香港現狀。不少人認為,香港政治亂象的禍根在於社會的撕裂,社會缺乏黏合劑。有人形象地比喻:香港就像一駕馬車,一些人朝東,一些人朝西,不僅是沒有方向,不齊心,更可怕的是目標南轅北轍。
記得回歸之初,雖然也有不少雜音,但香港社會上認同回歸的力量強大。從當時的主流輿論(包括媒體的報道)來看,社會各方對回歸普遍持正面態度,認為自此可以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了。回歸最初幾年,大家小心翼翼地呵護基本法的權威、呵護「一國兩制」的實施。回歸幾年後,一些擔心「九七大限」的人也紛紛回流。即便是美國《財富》雜誌,在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二○○七年,也公開承認「我們錯了」,承認十二年前關於「香港之死」的報道過於誇大。
「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令一些人認為這個制度的得來「天經地義」,忘了初心,不再呵護這個雖已落地生根,但依然在成長中的小樹苗。他們開始將基本法視為緊箍咒,試圖將「一國兩制」割裂為「兩制」而不要「一國」;有些人將「民主」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將他們心目中的所謂「民主」強行推銷給市民;有些人將經濟的一時困難作為藉口煽動市民情緒,以滿足一己私利。而中國在崛起過程中令「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某些國家坐立不安,香港這顆「棋子」很難不會被派上用場。正是這些種種勢力交織,撕裂着香港,破壞着香港的正常秩序和法治,令香港呈現一種「亂」的局面。
克「亂」求「穩」走出當下困境
隨着「一國兩制」實踐的深入,一些新問題的出現將十分正常,這並不能動搖我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中央已經多次強調,「一國兩制」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暫時的亂局在香港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處處小漩渦,浩浩蕩蕩的時代大潮不可阻擋。這就像西方國家過上一些年就會出現一次經濟危機一樣。危機解除,社會將又一次涅槃。今天,香港回歸已經二十年,「一國兩制」積累了大量經驗,我們有自信,未來十年、二十年,「一國兩制」的道路會越走越平坦。
不過,就眼前來看,香港亟需走出當下的困境,克「亂」求「穩」,重拾正軌。而如何走出困境,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已經給出答案:上下同欲、同舟共濟。香港絕大多數團體,絕大多數市民,有一個最大公約數,那就是堅持「一國兩制」,希望香港明天更好。或許,大家在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認識上還有差別,但只要不忘初心,只要最終目標一致,就可以求同存異,就可以共謀發展。畢竟,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