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近二十年,雖然整體上實現了「一國兩制」,社會保持了穩定繁榮,但是也出現一些與歷史大轉變的新時期極不相稱的反常現象。
其一是反國教。一些「抗中亂港」之徒將國民教育歪曲為「洗腦」,不少人受到蒙騙,加入反對行列。特區政府、學校和社團從此不再明確地推行國教,國民教育因而淡薄。
其二是「港獨」的冒出和蔓延。早在幾年前,已有人公然舉起寫上「港獨」字眼的牌子到中聯辦抗議,而港大的學生刊物《學苑》則多次發表宣揚「港獨」的文章,其後有人成立以「港獨」為宗旨的「民族黨」,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港獨」活動,更有人以「港獨」作為其參選立法會的政綱。
其三是帶有政治性的街頭暴力行動變本加厲。前年的「佔中」以及今年初的旺角暴亂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旗幟鮮明推動國教
其四是反對派立法會議員多次「拉布」並採取粗暴行動,使立法會不能正常運作,有時竟然陷於癱瘓狀態。
產生這些反常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抗中亂港」勢力在外國反華勢力支持下,破壞「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破壞社會的穩定繁榮,矛頭直指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這是對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底線的衝擊,事關根本原則和大是大非,絕對不能忍讓。只有堅持底線,與衝擊者進行堅決的鬥爭,才能遏制其蔓延,使其處於高壓狀態下並陷於孤立。為此需要在戰略上採取積極進取的方針,從而駕馭大局,而消極防禦只會陷於被動。
「積極進取」要求我們在政策、策略上具有新思維,既不安於現狀,又在多個方面有所突破。首要是在宣傳和教育方面要打開新局面。筆者建議:
(一)政府要高舉國民教育的旗幟,將國教列為教育局的重要工作,修訂和公布國民教育指引,推動各校展開國教。國教風波之後,不少家長對國教有疑慮,不少學校持觀望態度。教育局應闡明國教的意義和政策,做好釋疑工作,務使國教能普及推行。
(二)加強香港師生與內地師生的交流活動。近年這種活動雖然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全港師生近二百萬人,每年參與交流者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因此,必須打破常規,採取有效措施,大幅增加交流活動。例如成立「香港學生與內地學生交流基金」,款項包括社會募捐和政府斥資,這可使更多學生獲得資助,參加交流活動。該基金如能不少於一百億元,效果更佳。
(三)重視中史教學。除修訂中史課程外,還要將中史列為初中必修科,取消中西混合史教學。對中史科教師給予充足的教學支援,推動他們到中國內地參觀和考察。
(四)成立中國文化館,系統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近日欣聞政府擬於西九龍設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香港賽馬會捐款五十億元資助。此舉甚佳,如能將範圍擴闊為整個中華文化,並不局限於故宮文物,效果豈非更大?
黃金時段插播國情
(五)出版以介紹展示中國的古與今為重點的學生刊物,力求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免費提供給各校學生。
(六)公民教育委員會在弘揚中華文化和道德傳統以及促進港人認識國情方面要加大力度。例如將每晚無綫電視新聞報道前先奏國歌這一分鐘寶貴時段改播有關國情的片段,這大有助於全港市民增加對國家的認識。
實現以上的措施,無疑需要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筆者相信,只要政府重視,當能成事。局面打開了,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必能增強國家民族觀念,加深對祖國的認識,提高識別是非的能力。「抗中亂港」分子無論耍什麼手段,都難以得逞。本文前述的四種反常現象亦可逐漸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