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水河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舉辦「今日中國:政制與現代社會發展論壇」,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在致辭時,提出兩個非常值得香港市民思考的問題:什麼才是衡量一個制度的好壞?認識國家與建好香港之間有何關係?
長期以來,反對派不斷向市民灌輸一個似是而非的道理:只有西方式民主才可以拯救一切。一些所謂「民主鬥士」開口一個民主閉口一個民主,然而,近年來國際社會所發生的種種事例,包括特朗普上台、英國脫歐等等,都在說明一個基本的事實:西式民主救不了西方自己,問題反而越陷越深。當然,香港的反對派是絕不會承認這些問題的「存在」。
董先生昨日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國家選用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其歷史文化傳承,並根據當時的經濟社會水準以及人民的需要而決定的。「我們並不是否定民主的重要性,但如果把競爭性選舉視為民主的主要成分,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這個判斷肯定是有失誤的」、「當競爭變成政治化而人民又缺乏共同信念和國家觀念,競爭性選舉就很可能變成矛盾,或是貧富的對立,進而演變成陣形衝突,甚至國家分裂。」
中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選擇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建國六十七年來,取得驕傲的成就。這是連西方社會都無法否定的客觀事實。為什麼我們捨近而求遠、捨優而擇劣?如果能對這些治理的發展作出深入的思考,對於建設好香港無疑有莫大的幫助。
董先生昨日提出的這些看法,實際上是在對香港社會發出真誠的呼籲,只有深入認識國家的治理之道和思維策略,才能對香港的未來有所掌握。香港和國家實質已是命運共同體,只有多走一步、多一些了解國家,運用智慧客觀探索和分析,才能為香港創建一條光明之路。
誠哉斯言!董先生的善意提醒,值得香港社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