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水河
梁振英不再尋求連任,令「ABC」策略徹底破產,但反對派不求反省,反倒變本加厲,「亂港四人幫」之一的李柱銘,日前又借選委會選舉之際提出所謂的「CBA」(Choose Best Alternative),聲稱要「選出最佳替代者」雲雲。
這個「CBA」看似「有模有樣」,有所謂的「民主300+」的「加持」,又有反對派的輿論支持,意圖在選委會選舉中獲得超過三百個席位,手握「關鍵少數」以影響明年三月行政長官的最終人選的產生。但實際上,這不過是反對派的一廂情願而已,不僅不可能達到目標,更有可能成為「泛民」又一次分裂的開始。
根本原因在於,反對派內部山頭林立四分五裂,每次選舉都「打崩頭」,之所以能凝聚到一起,是因為有共同的「倒梁」目標,所謂「利之所趨」而已。
如今梁振英主動放棄參選,這一核心「利益」瞬間消失,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立即出現,民主黨、公民黨或其他新興的政團內部關係再次「打回原形」。各黨派為了各自政治利益,又會陷入惡性鬥爭的循環。
以四年前為例,代表反對派參選的何俊仁,最終的得票只有可憐的雙位數,還不如提名票的多,說明反對派從來都不會有真正的團結。「口惠而實不至」,憑什麼要支持你?
當然,此次可能會有不同的「協調」,亦不排除會有某些政黨的聯合行動,但這些都無法影響到選舉大局,對於公眾來說,要注意的反倒是在外國勢力操控之下的政客,會否再次使出「陰招」抹黑候選人。
因此,所謂的「選出最佳替代者」,一沒有明確人選目標,二缺乏有說服力的理由,最終必然是各自為政,甚至為圖出位而不惜互相拆台攻擊。「CBA」最終難免會變成「BAC」(Bye All Cr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