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下午,在駐港中聯辦大樓,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商談即將於12月1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事宜。據與會者披露,董建華呼籲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顧全大局,勇於擔當」。我理解,董建華傳達的,是中央的期望;中央不僅希望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而且希望建制陣營所有人士都能「顧全大局,勇於擔當」。因為,香港陷入近20年來最艱難的境地。
政府面臨管治困難
香港政治形勢是近20年來最為錯綜複雜的。一方面,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空前惡化,反對派以爭取所謂「真普選」為幌子企圖全面控制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圖謀破產後,新冒起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企圖以「本土自決」和「港獨」把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另一方面,形形色色既得利益集團,或者欲依借助某種西方勢力,或者欲利用建制派內部矛盾,維護或壯大其既得利益。
現屆政府管治困難是近20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方面,香港社會不僅形成尖銳的階級對立,而且,「佔中」將社會嚴重撕裂,政府的經濟民生政策無法取得民意穩定支持。另一方面,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不僅在立法機關面對反對派肆無忌憚的阻撓,而且政府最高層若干人士欲競逐第五任行政長官使管治班子呈現分化甚至分裂。
克服上述困難、解決上述矛盾需要較長時間。當前,尤為緊迫的是:必須維持現屆政府最後9個多月管治的相對平穩,必須最大程度團結建制陣營以選舉產生第五任行政長官。我以為,這就是「顧全大局,勇於擔當」的意義。
由於歷史因素,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幾乎涵蓋了香港工商界和專業界別的重要人士,他們團結固然不足以支持現屆政府維持任期最後階段的有效管治,卻能對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的過程和結果產生中流砥柱的影響。
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產生辦法,決定了愛國愛港中堅力量只能是其中一個具重要影響力的部分。為確保建制陣營在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中擁有穩定大多數,工商界上層人士必須團結。
2012年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形勢呈現「峰迴路轉」,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工商界上層的分化。4年來,有關人士之間的「心結」未能解開。隨着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逐愈益表面化,如果不能有力、有效地做好這些人士的團結工作,那麼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必將進一步加劇建制陣營分化甚至出現分裂。
從目前形勢看,反對派即使在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中取得300席左右,至多派一名代表參與競逐第五任行政長官。因為,有資格代表反對派成為行政長官候選人的,不是民主黨領袖便是公民黨領袖。民主黨的何俊仁在2012年代表反對派成為行政長官候選人。這一回很可能輪到公民黨的余若薇。反對派其他小政治團體或個人即使心存不服,但是,只要這一政治陣營的後台老闆做出決定,他們唯有服從。第六屆立法會投票日前的「棄選」可資佐證。於是,建制陣營在派幾個以及派誰做行政長官候選人上,必須較以往任何一任行政長官選舉更為慎之又慎。
有人也許會以第一任行政長官選舉有4名建制派人士參選為例,證明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建制派候選人可以是二至三位。必須指出,這樣的對比是不成立的。第一,第一任行政長官參選人無一人屬於反對派,而今,反對派完全有能力推舉一名候選人。第二,第一任行政長官參選人背後不存在相互競爭的利益集團,而從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開始,建制派候選人背後有相互競爭的利益集團。
避免反對派坐收漁利
為什麼至今或明或暗有志問鼎第五任行政長官寶座的建制派人士多達五、六位?除了中國與西方若干國家博弈這一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既得利益集團。若干對立法會選舉難以發揮影響的上層人士,能夠對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選舉產生,施加不可低估的影響,能夠對具有做行政長官候選人資格的政界人士或公眾人士,施加舉足輕重的影響。
鑒於如斯情勢,中央首先要求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顧全大局,勇於擔當」。「顧全大局」是指,顧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之大局。「勇於擔當」是指,勇於抵制和反對任何不顧大局、追逐小團體利益的行為。
所有欲問鼎第五任行政長官寶座的建制派人士,無論身居現屆政府高層抑或名重香港政商界,也都必須「顧全大局,勇於擔當」。
這也是這一回建制派究竟派誰出任行政長官候選人,有待行政長官選委會的投票結果的緣故。如果允許「信馬由繮」,那麼,行政長官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必定加劇建制陣營分化甚至導致分裂;果如此,則將讓反對派坐收漁翁之利。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