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新政」的游蕙禎,最近粗口多多,為社會所詬病。早前,這位「立會新丁」日前出席理工大學的論壇,她指本港政府有很多政策去幫助新移民,而本地的年輕人卻面對「好多好嚴峻問題」,並以沒空間「撲」來比喻,引起網民熱議。近日,再一次濫用言論自由,在立法會就職宣誓,又再以講粗口宣誓,侮辱國家,引人注意,言論輕率浮淺。在立法會和公眾場合上,運用這種粗俗言談對文明、有文化的香港市民,甚至會令人感到受侵犯和騷擾。談吐如此市井粗鄙,更出自一位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生之口,成何體統。同時,她的行徑相信亦令到不少嶺南大學的師生校友感到無奈及痛心。
自創校(1888年)以來,嶺南大學一向強調「嶺南精神」。嶺南精神是匯合基督教的服務和友愛的精神、民主主義的自由和和平的精神、革命的愛國精神及健身強國的體育精神四種優良傳統而成。嶺南大學其辦學目的是,施行人格的教育養成科學之人才,適合中國之需要。鍾榮光校長期望嶺大的學生,能夠「以世界實用之科學,造成中國領袖之才,……使學成不至自私自利,出則為社會國家盡力,入則負起嶺南母校之責任。」換言之,嶺南大學所提供的教育,一方面培養科學的人才,另一方面注重人格的訓練。
自創校以來,嶺南畢業生中多富有熱烈的民族意識。第一批畢業學生中,陳少白便是與孫中山結為兄弟,同倡設興中會,力佐其策劃革命運動者。此外如陳有恆、冼星海、高劍父等也是熱心革命分子。還有,陳毅副總理及廖承志副委員長也是嶺南的學生。在抗日各戰役中,嶺南師生也有不少加入軍旅,為國家民族革命而奮鬥者,足證嶺大教育傳統的一貫精神。在1951年至1953年間,因國內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關係,被併入其他院校,從此消失了「嶺南大學」的名字。嶺南的師生校友仍繼續在香港、澳門等地興辦學校,令嶺南精神得以傳承。
多年前,香港嶺南大學前校長陳坤耀教授主理校政期間,傳承了嶺南精神,提出「博雅教育」的理念。當時,很多局外人亦不明所以,為何嶺大不集中於發展專科專業的教育,而要推行這樣抽象的教育。所謂「博雅教育」,是指培養個人的人格與文化修養,非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教育。我認為,有嶺南精神作傳統的「博雅教育」,不僅是要培養專業人士,更要達到能肩負關心社會、守護國家的責任。
游蕙禎既然為選民推舉到議員位置,就應該對國家、對社會有所擔當,這才是「嶺南人」應堅守的信念,同時亦應發揮嶺南精神,成為年輕人的表率,為香港政壇帶來新的氣象。唯在報章上讀到,不是她如何實踐嶺南精神,為校爭光,相反,她提出的「撲嘢」,無疑確可取得「嘩眾取寵」的效果,但已令不少市民和嶺南人感到「哭笑不得」,行徑令人噁心,自取其辱。而將國家說為「支那」,更用粗口侮辱國家,人格竟可如此陷落。當然不可由她單一失敗的個案,就認為是嶺大「博雅教育」的失敗,及嶺南精神的失落。但嶺南大學教出了一個品行如此欠佳的學生,國家出現了一個不以辱國為恥的人民,實在令人不可說一聲,她的惡行實為「國家之恥、嶺大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