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危險的新台灣「民族主義」\陳立

時間:2016-09-19 03:15:40來源:大公網

  為徹底斬斷台灣與大陸的任何聯繫,一種依託偽民族學的「台獨」理論與實踐正日益流衍於台灣島上,而在蔡英文的就職典禮中得到淋漓盡致地表現。

  豈不見到,「520」在換人作主台灣的同時,台灣百姓的種姓成分也在當天的史劇表演中明顯地偷樑換柱了。原住民首先登場,最後也由他們擎大旗結束,貫穿全程,成為演繹台灣歷史的一根新軸線。緊接着,蔡以「元首」之規格向原住民鄭重道歉,儘管原住民當場即表示空洞無物,實則這是假借原住民之名,進行一種與中國切割的儀式。相較16年前陳水扁時代補貼台東縣政府出面舉辦「國際南島語族文化節」,這是民進黨一貫倚賴的認同政治再一次大躍進,將俗諺所稱「有唐山公,沒唐山嬤」加以放大、高舉,把台灣「去漢族化」。可以說,蔡英文最先,也最搶眼的新政就在這裏。她沒有宣布「獨立建國」,卻昭示了新的台灣民族,無疑是不「獨」而最獨。「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口實不僅是制度之爭,更深化為血緣之爭。

  「去漢化」推動「去中國化」

  或有人認為,這種「南島語族史觀」太荒唐了,不會有影響力,差矣!台灣人接受自己是「番仔」是不會多,但在當前瀰漫着「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氛圍中,「去漢族化」必然為「去中國化」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事實上,「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基因說」,早由一位林媽利醫生創立,她採樣、檢測,儼似一副分子生物學的態勢,久已流行在包括長老教會的「台獨」圈子。另有一位留學夏威夷大學的中研院研究員李壬癸,引述其母校一派歷史語言學學者之說,直指台灣就是整個散布太平洋的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更滿足島內人的沙文主義心理。與此同時,考古隊不斷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域,也予人諸多想像。總之,「南島語族史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從理論到社會實踐都有基礎,如今在蔡英文大力加持下,假如不予遏制的話,聲勢還會壯大。

  這種「台獨」假借最前衛的科學,卻訴諸最原始的血統,比起假借自由民主或文化差異的「台獨」,最決絕、最煽情,是為當前對台工作最疏忽,也最具根本性的挑戰。面對此種「台獨」,應該怎麼辦?

  針鋒相對如下:

  在基因問題上,大陸不乏研究團隊,卓有實力,應起而抗擊。

  在民族識別上,歷史語言學的有效性備受質疑,不足以當做工具,亦即「南島語族」能否成立,還有待分說。

  在考古學上,海峽東岸迭有貝塚的發現,從東山島到福州沿岸,類似「南島語族」的遺址,都應逐一公布發掘及研究的成果,不使台灣專美而肆言無忌。特別是古書所載的百越、古越族與時下所稱的台灣原住民和平埔族,以及語言學所言之鑿鑿的「南島語族」,三者究竟有什麼關係?這對解構「台獨」史觀具有關鍵性意義。東南沿海源源出土的考古證據,比起歷來的史料記載或歷史語言學的追索更有說服力,可惜迄未納入對台工作的序列。在這方面,泉州的閩台緣博物館完全沒有對上「台獨」的話語,還是硬邦邦地在重複一本老黃曆,對任何一位經受台灣近20年政治辯論的人來看,徒生反效果罷了。

  解構「台獨」話語論述

  再一例是對鄭成功的評價。台灣在島國主體性乃至於「南島語族史觀」的指引下,已經產生多篇博士論文,做足了翻案文章。鄭成功被顛倒為反面教材的人物,影響新一代年輕人,而對台工作放任自流。

  這又涉及一項基本研究的課題:台灣島的歷史定位。在認同政治的大風吹之下,台灣史過去標榜台灣是海洋中國,如今坐標軸移為南島語族,也就跟中國全然脫鈎了。鄭、施(清)、蔣俱成台灣史不幸的插曲,強烈暗示着未來的統一是災難的重演,對眼下的現實政治起了偌大的干預,而某些大陸的「台灣研究」只會尾隨時事做政論,忙着擦屁股而不理腸胃已壞,既登不了學術殿堂,也無關政治,淪為純幫閒。事實上,北京在推動「一帶一路」的大業中,開展海上絲/瓷路的研究,很容易凸顯一個海洋中國,不自明清始,從而把台灣消融進去。

  最後不能不再次強調,蔡英文就職典禮的史劇,演示一整套的台灣歷史詮釋,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戒。而其登上「國典」,非編劇個人或一時吸引眼球的戲作,乃來自積漸的社會過程。如今通過官方大典告敕,為台灣百姓定睛、定腦。豈可忽視!豈可忽視!

  台灣專欄作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