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束了。二百二十萬選民參加了投票以及百分之五十八的投票率,都創了本地的歷史紀錄,顯示香港市民普遍有較高的公民意識。
這次選舉是在「佔中」和反「佔中」激烈交鋒過後、立法會曾頻繁出現反對派議員「拉布」、「港獨」勢力猖獗的時候舉行的,因而選舉結果也格外令人關注。現在,結果已經出爐:在新一屆立法會上,非建制陣營共得二十九席,較上屆增兩席,其中激進本土勢力被選進立法會,佔六席。在反對派陣營內,「港獨」勢力坐大了,原反對派勢力就必然式微。是屆選舉中,反對派得票率為百分之五十五點六,其中「獨」派為百分之十九;原反對派和「獨」派得票總和與四年前反對派的得票相若。
建制派整體得票數目增加了,議席卻從四十三席減至四十一席。我不太同意未來立法會「三分天下」的說法。反之,香港政壇仍然是由建制派和反對派,後者也可稱為「非建制派」組成的;它們的背後其實是兩股勢力在較量。
無論這次選舉的結果是否被視為符合香港的利益,都必須承認那結果是本地市民的選擇,也是政治的現實。
香港政治「仲有排亂」
在建制陣營中,葉劉淑儀女士和她的新民黨在這次選舉中的成績最好。葉劉在公務員隊伍中有不少舊部;而新民黨則從無到有,葉劉本人通過直選進入立法會,接着又能培養一個又一個的追隨者通過選舉進入立法會。她的政治能力和責任心比她從前的一些上司或許要強得多。有別於百分之十九的市民,他們多是激進反對派的支持者,這一次選擇了激進的「港獨」參選人。而選舉結果卻顯示,香港建制派的支持者對「激進」建制派並無特別的偏好,後者的得票率很低。當然,「激進」建制派既有表達的自由,在客觀上他們或許也有存在的必要。
在新一屆立法會,反對派議員仍有全體三分之一的關鍵否決權和分組點票下的否決權,因而政改方案、《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修改《議事規則》反「拉布」等不太可能在新一屆立法會上被通過。不論特區政府現在如何聲稱希望與當選的反對派議員溝通,新一屆立法會與政府的關係是好不了的,甚至未來立法會的運作也不容易順暢。更由於一批年輕的「港獨」分子進入了立法會,包括一些「勇武」之徒,也包括一些曾經的涉案疑犯或已被定罪的年輕人,他們未來在立法會的「表演」少不了,也令人關注。例如,接下來的新當選議員宣誓效忠《基本法》,「港獨」分子可能會提交關於二○四七年的議案等等。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可能把自己在街頭的那一套搬到議會裏面。
除了議會的事情,一批搞事的青年當上了立法會議員,也會吸引更多青少年以他們為模仿對象,不論是那些受了「港獨」思想侵蝕還是那些希望在亂世中撈一把的年輕人,他們都會宣傳「港獨」,搞「勇武」。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香港的亂象可能會一波接着一波;港亂未已。
看不到香港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卻只是看到兩地經濟融合衍生的負面現象;看不到中國的崛起,卻只是看到香港的沉淪。的確,二○四七年「大限」是不少香港市民關心的議題;那也顯示他們認為「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都是可以接受的,卻希望兩者皆「萬歲」。中央政府在香港一直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事實上香港在這方面也起到了示範的作用。然而,如果「港獨」分子圖謀得逞,那就不能說是「一國兩制」了。如果一些人將對二○四七年的擔憂引發為分離主義的傾向和言行,那真的就可以叫做「不忠不孝」,而且還很不現實。但在香港,卻有少於兩成的選民選擇了那樣的思維方式。
遏止「港獨」政府有責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就這一次立法會選舉發表了談話,重申「港獨」違反《憲法》《基本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法律,危害國家主權和安全,損害香港的繁榮穩定,也不符合廣大市民的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在立法會內外任何形式的「港獨」活動,堅決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懲處。
或許,「港獨」分子未必能對此有所領悟和反省,但港澳辦的表態卻是對特區政府的督促和支持,也減輕了後者在執法過程中的壓力。
「港獨」出現有本地的經濟和文化背景,它的坐大卻與被縱容有關。香港市民了解我們這個城市的困境,但多數市民是不贊成「港獨」的,而且希望有關的亂象越早結束越好。然而,依法抑制「港獨」主要是政府的責任。在該出手的時候,政府是應該出手的。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