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連續兩天頭版刊出抹黑內容,前日是攻擊內地統戰部門「催票」,昨日又稱同鄉會用「麥片」收買選民。這種報道若光看標題,的確令人關注,但只要稍作分析,就可以看出這根本是選前的抹黑招數,沒有任何證據,與四年前的選舉做法別無兩樣。但假的畢竟真不了,《蘋果》的「獨家」更像是自編自導的「造勢故仔」,但選民應當警惕的是,越近投票日這種「陰招」也就會越多。
每逢選舉,反對派及其幕後的政治勢力必定會散播各種骯髒的抹黑招數。有評論總結出了反對派的五招:一是抹黑建制派「重金收買」候選人「退選」;二是抹黑建制派「涉嫌金錢婚外情」;三是抹黑建制派「非法拉票」;四是標籤建制派候選人「被人收買」;五是攻擊建制派候選人與中聯辦合作「破壞一國兩制」。
圖謀「最後一搏」
這些招數幾乎每屆選舉都會出現,市民早已當成笑話來看。但與往年相比,反對派近乎黔驢技窮了,往年還能挖出一些看上去「嚇人」的內容,還能炒作一兩天,今年反對派的「打手」們多少令人「失望」了。《蘋果》前日的報道,通篇都是以「有人說」、「有市民聽到」、「有選民投訴」等用語,所謂的「證據」,與其說是真有其事,不如說是刻意的編造。而昨日以某同鄉會的福利派發作文章,攻擊建制派「買票」,這更為可笑,通篇報道看不到任何與選舉有直接關連的證據,以派發的環保袋及「麥片」作為「買票」的證據,根本沒有任何說服力,大概連該報的編輯自己都不會相信。
當然,反對派的陰招固然荒謬,但仍然值得選民認真思考,為什麼每到選舉關鍵時刻就會出現各種各樣極不負責任的抹黑內容。而距選舉投票日還有四天,可以預計,此類「陰招」還會不斷出現,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繼續做學生的文章,攻擊建制派「連學生也不放過」,並進一步利用九月一日開學之機製造極端暴力行動。這些都值得選民高度警惕。
實際上,教育界人士戴希立昨日的一篇文章很有啟發性。他認為,最近在短短4年間,一向平靜和政治中立的校園接連受到外間政治風波的衝擊,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波是反國民教育,第二波是「佔中」,第三波就是「港獨」。學校是未成年學生學習的地方。學校有責任確保學生在安全和不受政治偏見干擾的環境中接受專業的教育,更要聯同家長幫助學生免受外面的誤導而不自覺地參與違反基本法及其他法律的活動。因此對外間政治團體的「港獨」主張對學校的干預及對學生的誤導,學校應及時和堅定地處理。
抵制「港獨」將魔爪伸向學校、辯清反對派選舉「陰招」、選出符合整體社會利益的候選人,此次立法會選舉,選民責任不可不謂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