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全力遏止校園「港獨」問題/孔永樂

時間:2016-08-31 03:15:21來源:大公網

  新學年將至,以往,筆者總期待老師或社會人士在此時勉勵學生充分準備,以勤奮謙虛態度在未來一年不斷提升自己,砥礪德行、博古通今,為日後長期社會工作奠下基礎。然而,自從二○一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爭議起,香港每年的新學期都聚焦於政治意識形態紛爭,繼而對學生基本品格、學習能力及態度等都逐漸忽略。從國際教育大趨勢看,二十一世紀學生是否需要掌握兩文三語、科學知識及人文歷史修養更鮮有提及。今年九月開學前,網上更出現了一些支持「港獨」的中學代表群組。重要的是,當香港政府及教育局表示禁止在校園內「討論」「港獨」時,有人認為香港政府不應干預言論及思想自由,然而「自由」如何界定在學術上也眾說紛紜。在此情況下,我們不妨多思考在中學校園「討論」「港獨」而會引起的一些重要問題。

  第一,香港中學校園是否可以「討論」「港獨」?法律上,香港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後已經從英國殖民統治回歸中國並成為特區。基本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是鐵一般事實。筆者想不到還有什麼「討論」空間。筆者不是中學教師,但猜想若然要「討論」「港獨」,內容必定會包括仇恨中國政府及其制度;謾罵及詆毀中國人及其文化、並且頌揚香港文化、制度及香港人的生活,否則香港只需要在國家體制下不斷改革,無必要走向「獨立」。若然如此,學校已不似是單純學習知識地方,而是充斥極端種群主義及散布仇恨場所。在這情況下,學校會失去原本職能,教育當局禁止校園「討論」「港獨」有其道理。

  對於真正關心教育的人士而言,「討論」「港獨」涉及一些基本的問題:第一,教育究竟是什麼?第二,年輕人在學校裏需要接受什麼的教育?美國教育家克萊明(Lawrence A. Cremin)曾經對教育作出一個扼要的定義:教育是透過有目的、有系統及持續努力的過程,從而傳授知識、引起學習動機、建立價值觀及技能。從此角度看,我們「討論」「港獨」是希望向學生有系統及目的地傳授「港獨」思想(或反「港獨」思想),抑或引起學生對「港獨」(或反「港獨」)之興趣,進一步訓練「香港建國」(或反對建國)之技能?可以預料的是,「討論」學習下必有正反雙方,校園生活也會變得兩極分化。

  進一步看,大學及研究院課程是否容許「討論」「港獨」也是另一問題。從「佔中」違法抗爭的經驗看,大學校園內的「討論」最終會導致香港社會經濟受到破壞,而敏感政治議題亦影響一代人的成長經歷、家庭朋友關係及日後的個人生活。同時,香港不同人士都經常在社會上強調要維護香港的「法治」核心價值,那麼為何在學校內要「討論」(注意不是斥責)這明顯違法的議題?對於成長中的學生而言,這會否令他們的思想及價值觀感到非常困惑,最終弄不清法律的基本觀念及公民應該承擔之責任?

  筆者認為,現時社會上似乎存在一種簡單的看法,認為我們凡是批評法官的決定,便認定是干預「司法自主」;批評學校管理甚至大學學生報的個別文章,便認為是干預「學術自由」。要知道,在任何社會內,完全無限制的自由只會造成社會混亂。在社會輿論的議題上,前新加坡國會議員、新聞工作者吳俊剛最近在《聯合早報》撰文指出,新加坡國會剛通過了《司法維護法案》,當中個人言論自由必須建立於不損害別人基礎上,從而在網絡新自由下鞏固司法制度,保障社會穩定及個人權益。吳俊剛在文章中也提及,新加坡必須善加利用在英國殖民地時期已保存的《內部安全法》,避免現時英法多國經常出現公開散播仇恨及極端思想的窘境。香港一直參照西方先進地區經驗發展,但當英法等國家也開始束手無策時,我們更應多借鑒不同地區的成功個案。

  第二,為何香港有年輕人提出「港獨」口號甚至行動?早前,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發表結果,指出近四成年齡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年輕群眾支持「港獨」。筆者認為,若然假設十五歲後的人已有足夠判斷能力,此群眾比其他群組的明顯差別是較多時間在校園內。進一步看,為何回歸前似乎沒有年輕人提出「港獨」,現時社會卻湧現年輕「港獨」分子?若然我們假設歷史教育對學生的中國人身份具影響力,我們更應重新翻閱及比較回歸前數年的中學課程。一九九二年,教育署曾為推行本地史試教準備了中三本地史課程,目的是「希望能協助學生認識香港的成長及發展」。參看有關一九四一年後的香港發展資料,當時的課題包括日本統治時期及英國管治的恢復;戰後英國政權等。在教學建議上,署方建議教師利用每年紀念香港重光(八月最後的星期一)來引起學生的關注。回歸後,修讀歷史科人數不斷減少,但通識課程相近的「今日香港」單元內,坊間教科書包括「法治近年有被損害嗎?」、「功能組別應否保留」、「中國人?香港人?」等課題。讀者從標題可以想像學生學習情況。現時,有教育人士也提出在校園討論「港獨」,香港政府可以定期檢討課程,評估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等是否對學生成長及香港社會發展有利,以及如何讓學生認識香港成長及發展。

  第三,香港政府如何遏止「港獨」問題?筆者認為,即使校園不容許「討論」「港獨」,現時香港年輕人二十四小時也可以在媒體網絡上自由接觸「港獨」資訊,學生在放學後也可以私下和其他人談論。既然現時生活環境不能避開「港獨」問題,香港教師需要懂得基本法相關認識。這帶出另一個問題,我們如何確保中學甚至大學老師都熟悉基本法?筆者認為,香港政府可以出版一本簡單小冊子或課程配套,列明一些對教育可能較為重要的基本法原文、教學條例甚至課程建議,方便教學。同時,除了少數「港獨」推動者外,現時各政治派別都聲稱反對「港獨」。立法會選舉後,政府也可以考慮製作反「港獨」宣傳短片,邀請社會不同人士參與宣傳反「港獨」信息,令香港社會各階層深刻明白「港獨」帶來的嚴重損害及深遠影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