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獨」勢力將一些不明事理的莘莘學子推到「港獨」活動第一線,組成名為「學生動源」的團體,向全香港18區的中學傳播「港獨」思想。由此,遏制「港獨」的鬥爭由大學、街頭、立法會競選舞台,進一步擴大至中學。
特區政府教育局的反應是,一方面指引校董會或法團校董會提醒教師,不能以任何形式宣揚「港獨」主張或活動;另一方面,允許中學討論「港獨」問題,而要求教師以基本法為基礎,引導學生了解基本法作為香港憲制性文件的重要性,讓學生準確認識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概念,明白「港獨」不符合香港在基本法下的憲制和法律地位,也與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相抵觸。上述立場和安排都對,問題在於,如何取得遏制「港獨」向中學滲透的成效。
清除毒瘤需國民教育
香港是一個信息高度自由流通的城市,如果中學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基本法有關條款,而難以解答甚至無法解答「港獨」不斷散布的奇談怪論,那麼,引導學生的成效必然存疑。
換言之,這一次的基本法教育作為遏制「港獨」向中學擴張的武器,需要有新思路和新做法。
於是,我想到了兩年前被「拒中抗共」勢力以一場「準顏色革命」置於死地的國民教育。
在香港政治矛盾發展的邏輯鏈上,國民教育夭折是「本土主義」「去中國化」向「港獨」演變的重要節點,正是那場「準顏色革命」,既促使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在心中與國家徹底分手,又為「拒中抗共」勢力在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制發展中竭力爭取所謂「真普選」做了思想動員。因此,「解鈴還須繫鈴人」,開始把「港獨」這一政治毒瘤強加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是那場扼殺國民教育的「準顏色革命」,而今,切除這一毒瘤需要重新推行國民教育。
如何重新推行國民教育?不是翻炒兩年前政府被迫擱置的那一套課程設置,而是總結教訓、與時俱進採取新做法。
特區第三屆政府制訂而留給第四屆政府實施的國民教育課程設置,為何被「拒中抗共」勢力一衝擊就垮?因為,一系列相關人士以及不少教師、家長對待國民教育所介紹的對象——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着三種偏見和成見。最嚴重的是「敵視」,其次是或者「疏離」或者「輕視」。一些人同時持有這三種心理和情緒,另一些人則是三者有其一或其二。總之,無論如何,難以或拒絕接受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正面的評價。
在香港已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的背景下,教室裏不可能公然詆毀和攻擊中華人民共和國,卻又不願意對其展開基本正面的介紹。於是,國民教育先是一再被人為推遲,不得已而以明顯縮水的樣子準備面世,最終,在「拒中抗共」勢力竭力反對下,一系列相關人士順水推舟而令其名存實亡。
所以,重新推行國民教育必須針對這三種偏見和成見,引導教師、學生和家長真正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從三個系列問題認識香港
不妨從解答以下三個系列問題入手。
第一個系列問題包括四個具體問題:(1)香港自古就是中國一部分,卻為何從1841年開始淪為英國管治?(2)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欲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卻為何不果?(3)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不久,通知聯合國有關機構將香港從殖民地名單除名,為何聯合國照辦?(4)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欲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卻為何不能如願?
第二個系列問題包括兩個具體問題:(1)香港回歸中國後,為什麼要升國旗和奏國歌?國旗和國歌的意義何在?(2)特區護照從哪些地方體現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回歸以來,香港的中國公民在外國如何受到國家的保護?
第三個系列問題也包括兩個具體問題:(1)香港依賴國家是不是僅僅因為香港稀缺自然資源?從上世紀80年代中開始,香港經濟為何與內地經濟形成一體化趨勢?(2)香港青年的升學、就業和置業等問題能夠局限於香港彈丸之地解決嗎?
這三個系列問題,不僅中學生,而且香港成年人都應當深入研討,展開辯論。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偏見和成見終歸站不住腳。誠然,在中學生中間討論這三個系列問題,需要針對他們的特點,凡是可以引證實例的,盡量以實例與道理相結合。
如同在推動經濟轉型上特區政府必須破除「積極不干預主義」束縛,在推行國民教育上特區政府必須打破「洗腦」的禁忌。推行國民教育,不禁止「拒中抗共」勢力表達他們的政治觀點,不禁止香港某些媒體繼續發表對國家的片面報道和負面評論,何來「洗腦」?
眼下香港,能提供上述三個系列問題的實事求是答案的機構不多,需要特區政府和愛國愛港中堅力量努力。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