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防止「港獨」在校園蔓延的思考/劉漢銓

時間:2016-08-23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必須從根本上遏制「港獨」思潮在校園蔓延 網上圖片

  「港獨」思潮入侵中學校園,社會各界憂心忡忡。香港校董學會主席高家裕認為,「港獨」是香港最愚蠢的議題,因為「港獨」會為香港帶來衝擊,撕裂社會。但有教育界中人卻以公民教育、尊重學生自主為名,聲稱「教學內容不應設任何禁區,包括『港獨』」雲雲。縱容「港獨」歪風入侵中學校園,荼毒莘莘學子,給香港繁榮穩定埋下重大隱患,對下一代、對香港極不負責。

  不僅「港獨」思潮在本港中學校園蔓延,在大學的情況同樣嚴重。近年有些人利用港大學生會刊物,在校園散播「港獨」,鼓動青年學生「武裝革命」。港大「港獨」思潮蔓延,毒化校園學術氛圍,令教授專家無法專心教學研究,學生無心向學,已經嚴重影響學術水準和聲譽。近年港大的國際排名不斷下滑。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最近6年的排名中,港大亦從20位一路下滑到44位。

  國民教育缺失不容忽視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7月的一項民調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在可見的將來,「港獨」不可能發生。一成七和一成四的受訪者分別支持「港獨」和「直接由內地全面管治」。這說明極端傾向都是少數,並非主流。支持「港獨」的極端傾向是少數。但在這少數人中,年輕、高學歷的受訪者傾向支持「港獨」,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在教育界一些激進組織和人士眼中,國民教育是洪水猛獸,因此當年讓學生認識歷史現實的國民教育被他們拒之門外。但「港獨」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如此以「港獨」騎劫教育,混淆是非,誤導學生,違背了為人師表的基本專業操守。

  實際上,從特區教育體系中培養出來的部分高學歷青年傾向支持「港獨」,這反映本港歷史教育和國民教育的缺失。劉遵義教授曾經在報章撰文表示,他在2004年回到香港後,很驚訝地發現中國歷史已經不再是中小學必修科目,而在英國、美國、日本,以及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歷史都是必修科目,香港不應例外。他強調,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居民應該認識中國歷史,香港所有公立的小學和中學應該再次把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

  本人也曾經歷過學生時代。在回歸前,那時香港學生尚且知道中國人的根源、優點,知道中國四大發明,不會忘記祖父母輩做「弱國人」時的悲慘,不會忘記舊中國被列強虎視鷹瞵、豆剖瓜分的危局。然而,回歸後從2003年開始,取消獨立設中史科的中學數量開始增多了,據聞2003年至2005年共有90所中學(佔全部中學的五分之一)在初中階段取消了獨立的中史科。無怪香港新世代因不知歷史而對國家產生誤解甚至抗拒,造成新世代的歷史意識斷層,國家意識及認同感愈加薄弱。

  修讀中史科本身是訓練批判性思考的最佳途徑,學生能夠透過認識及理解國家的過去和治亂興衰,讓他們對國家的歷史作出反思,即所謂「以古鑑今」,從中可以訓練分析能力,以及確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要避免香港年輕一代日後成為「無根一代」,應該重新將中史科列為必修科。事實上,中史科本身亦是最佳的國民教育,年輕一代可以透過對國家的基本認識,保持中華文化的傳承,從而找到身份認同感。

  「港獨」思潮之所以容易在校園蔓延,青少年學生之所以容易被裹挾進與建制對立的街頭運動乃至暴力衝擊行動中,是因為部分年輕人缺乏對國家的感情以及自身的身份認同。

  國民教育並非中國獨有。外國學者Ramirez和Boli-Bennett研究了1870年到1970年的各國憲法,發現憲法中訂明國家有義務提供國民教育的個案從43個增為139個,這顯示當今世界,推行和重視國民教育已成為國際慣例。

  本國歷史教科書是國民教育的主要媒介,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本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不論歷史悠久還是短暫,政治制度和國體如何,幾乎每一個現代國家的本國歷史教科書,都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美國中學本國史《我們美國人》記敘了從土著北美文化時期,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社會發展歷史。

  香港回歸後已將中史科邊緣化。筆者認為,本港社會不應對國史教育被邊緣化無動於衷。目前香港中史教科書的內容和編寫方式需要改革,建議教育局邀請高水準的專家學者,根據「一國兩制」方針和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本國歷史教科書編寫的慣例,編寫適合香港學校歷史教學適用的中史科教科書,並將中史列為必修科。

  領略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讓香港學生學習中國的歷史,可以讓他們了解到中國源遠流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幫助他們建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並培養其人文素質。與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用盡其歷史中的愛國主義資源推行歷史教育相比,具有5000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博大而輝煌,香港的國民教育更應善用這一豐富資源。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憤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聯繫。」

  在中華大地上誕生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幾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優秀文化傳統。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認可、共同的歸屬把我們的祖先緊緊聯繫在一起。愛國必然要求統一,在中華民族歷史中,都有追求國家統一的熱切訴求。這也是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有分有合,最終都會走向統一的精神力量。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與英國簽署《中英南京條約》,從此中國一步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孫中山先生起草的興中會章程,明確揭示了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

  當中華民族處於存亡絕續的危急關頭,許多志士仁人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英勇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三十多年中取得了西方國家在兩三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香港回歸祖國的前提,就是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國際地位提高,不復晚清時期的腐敗顢頇和民國時期的軟弱無能。

  香港人一直有優良的愛國傳統。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新界居民奮勇抵抗英軍,留下許多英雄事跡;辛亥革命前後,港人與海外華僑一樣,為民族復興國家的革新作出巨大貢獻;抗戰期間,港人在日軍鐵蹄之下仍然積極投身抗日大業,東江縱隊的抗日英雄至今仍備受尊崇;新中國成立,在西方國家圍堵之下,港人為國家發展與突破,作出巨大貢獻;改革開放,港人積極支持並參與其中,為國家投入寶貴的初始資金。在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每次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的賑災與重建,港人都作出很大的貢獻。事實上,港人對國家的熱愛、對振興民族的責任感,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香港現在和未來克服困難,繼續前進的動力。

  港人具有優良愛國傳統

  香港部分青年學生之所以成為違法「佔中」和一些街頭運動的先鋒和主力,歸根究底在於,他們對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光輝歷程缺乏認識,對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缺乏認識,對港人優良的愛國傳統缺乏認識。

  實際上,要求公民確立國家意識,培養對國家的忠誠和認同感,是世界各地都關注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多民族國家或者諸如美國之類的移民國家。香港經歷百多年的殖民統治,部分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產生疑惑,導致港人對祖國產生誤解甚至隔閡,難以作出中肯的定位。回歸後,身份認同一直是部分港人面臨的深層次文化問題。因此,推行國民教育不僅是國際慣例,而且特別適合經歷了長期殖民統治後回歸祖國的香港。有少數人認為,國民教育是「政治宣傳」「狹隘民族主義」「洗腦工程」,如此將國民教育妖魔化和污名化,違反情理,也忽視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重視國民教育的現實。

  清朝文學家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必先去其史。」著名歷史學家錢穆也說:「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忽視歷史的社會是沒有前途的社會。」可見歷史教育的重要性。當局應亡羊補牢,大力推動中史教育,讓香港青少年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現況,幫助香港青少年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港獨」思潮在校園蔓延。

  全國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