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臨近,「港獨」勢力興風作浪,整個香港社會陷入對「港獨」的深深憂慮當中。早前,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再度刊登多篇以鼓吹「港獨」為主題的文章,並發表所謂「六成同學」贊成「港獨」的民調結果。如果說學生是涉世未深、受挑唆跟風,那麼形成這種氣候的根源,當屬有「獨」傾向的候選人在簽署「確認書」之後,變本加厲高調鼓吹「獨立」言論。在「港獨」面前,中央和香港態度明確堅決——絕不姑息。如果「港獨」在香港參政議政,香港的未來將毀在他們手裏。
摧毀香港一切成功要素
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歷史,「沉默的大多數」已經養成了逆來順受的習慣。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對「港獨」都是反對的,但他們未必會站出來,怕惹是非。有正義者想站出來,但「投訴無門」。只要有「港獨」的聲音,媒體便「一窩蜂」群起而報道,反倒是埋沒了正義的聲音。所以,立法會選舉之際,絕對不能讓任何「港獨」或者有「港獨」「傾向」的人進入立法會。如果說「拉布」是擱置香港的發展,那麼「港獨」進入立法會,就是毀滅香港的前奏。
香港不論是理論還是現實,不論是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不具備任何「獨立」的條件和土壤。
經濟上,無論從歷史現實和未來去看,香港的經濟依靠扮演着中西的紐帶,超級連絡人。只要是中西之間有差距,並且需要互相補充的領域,都是香港發揮體制優勢的經濟發展機遇。從戰時的物資供應、到後來中國改革開放香港發展製造業、到八十年代的貿易和物流、再到後來的金融,香港就是這麼一步步,通過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從小漁村繁榮發展起來的。鬧獨立的人士,只有鼓吹他們的獨立言論,從來沒有任何對香港經濟負責任的論述和研究。
筆者很不明白,如果一個地區沒有經濟支撐,靠什麼活着。如果置百姓未來的死活於不顧,為什麼大家不群起而攻之?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現在中資金融公司全部撤離香港,估計港島幾乎可以空空如也。如果斷水斷電斷食,估計整個香港堅持不了幾天。過去是大陸不開放,香港的開放有優勢;現在大陸開放了,香港的戰略優勢今非昔比,更加需要潛心研究如何發展。可是,真正研究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何去何從的人幾乎沒有,反倒是「怪談異論」人士此起彼伏。難怪香港讓很多有志之士憤慨離去。
政治上,香港長期實行殖民統治,根本沒有自主權,沒有獨立執政和選舉等概念。所有的政治行政外交等方面的權利,完全受殖民者——英國及其所派出的港督所控制所承擔。香港的所有機構和人員只是遵守和執行。所以,回歸後特區政府對內缺乏治理能力,行政能力弱,宏觀戰略少;對外沒有國際外交的經驗,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和認同,本身也沒有外交體系和外交能力。加上立法會中利益的紛爭,常常導致很多決議一拖再拖,對政府決策形成掣肘。當下香港所謂的「民主」,只是單純追求絕對的自由,而這必然導致混亂。二○一四年「佔中」,二○一五年「反水貨客」鬧事,二○一六年初旺角暴亂,都是無序民主的具體體現。香港不具備獨立的政治基礎。現在,香港可以「吃娘罵娘」,假設獨立,不僅中國沒得罵,西方國家更加不會覺得你有利用價值,不會理你。
市民被迫承擔最壞惡果
軍事上,香港沒有組建軍隊,支撐軍費開支,購置軍事武器的任何條件。七百萬人口,敢問現在的普通市民家裏,誰家的男丁願意供出來去服兵役,迎接每天可能飄過來的炮彈?假設每年七百億港元的軍費開支,平攤到出得起錢的每戶人頭上就是幾萬塊,購買軍事武器可能比這還要多。到時候,本來就沒有經濟支撐,還斷糧,再需要大筆帳目花到防止每天不被炸平上。不知道「港獨」人士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至少在道貌岸然鼓吹獨立的時候,並沒有在軍事方面提到半個字。無論是天真,還是愚昧,正是這樣一群人,還敢出門。對待這樣一小撮人,所有市民都應當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港獨」還有機會競選立法會議員,匪夷所思。
只要是真正愛香港的人,都應該清楚香港不具備獨立的任何條件。否則,等到香港真的亂不可扼或者潰不可擋的時候,那些曾經言語出位,卻沒有理念沒有責任的人,就會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他們撈夠了以「毀滅香港」為代價而換取的政治資本,會在一些西方國家,過上中上階層的生活。那時候,真正遭殃的是香港的普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