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港獨」的選舉利益算計\陳振寧

時間:2016-08-09 03:15:41來源:大公網

  六名人士被指提倡「港獨」而失去立法會選舉資格。是次事件正反映了「反對派」內部的政團、政治人物各有盤算,貌合神離,也顯示了「港獨」涉及原則底線的問題,特區政府無從妥協。

  「反對派」內部四分五裂並非新鮮事,但是選舉利益當前,此現象更為突出。「反對派」若然團結一致,任一陣營內的人士被取消參選資格,其他人士理應高調批評,採取集體行動,向特區政府施壓。但是政治現實是,雖然獲參選資格的「反對派」人士批評特區政府的做法,但是繼續參選、拉票,嘗試把是次事件觸發的輿論導回至行政長官個人及其施政身上,以其去留作為動員支持的議題。「反對派」的主要人物也無現身於被取消參選資格者舉辦的集會。

  這一現象至少有三點值得留意:一是從整個「反對派」支持者結構來看,傾向「港獨」只是少數,大部分傾向完善「一國兩制」等。其他獲參選資格、非提倡「港獨」的「反對派」人士自然理解這一政治現實,盡量避免跟被取消參選資格者靠得太近,以免被指支持「港獨」,流失主流「反對派」支持者。

  二是本次立法會選舉的「反對派」參選名單眾多,任一參選名單的候選人理應希望削弱其他在政治光譜靠近的候選人的影響力,以免被瓜分票源。而部分被指提倡「港獨」的人士被取消參選資格,正好減少其他「反對派」候選人的憂慮。即使被指提倡「港獨」候選人的票源被認為與非「港獨」的「反對派」候選人的票源有差異,但在一般選民眼中,這所謂差異的界線往往說不清,反而兩者有不少重疊的特性,例如與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關係相對較差等。所以對於獲參選資格、非「港獨」的「反對派」候選人而言,較佳的情況理應是同陣營內的競爭對手越少為妙。

  三是自「雨傘運動」起,「反對派」內部多個勢力冒起,新興「反對派」積極地將其形象和主張與傳統「反對派」區分開來,以吸引支持,這令傳統「反對派」的地位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反對派」各政團、主要人物都明瞭誰也駕馭不了誰。若然獲參選資格、非「港獨」的「反對派」政團向被取消參選資格者靠攏,可能反被「騎劫」、捆綁起來,變得被動,甚至失去原有的支持基礎。因此,是次事件正好反映了「反對派」內部各勢力的明爭暗鬥。

  雖然有指提倡「港獨」大多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並無多少實質行動,但是這一主張已成為部分「反對派」人士開拓票源的途徑。不爭的事實是,「港獨」危害國家領土完整,根本地動搖「一國兩制」。這令特區政府必須放下選舉利益考慮,為制度性的「政治擂台」劃下明確界線,表明提倡「港獨」絕非爭取選票的可行途徑,即使面對可預測的政治反彈也在所不惜。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