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香港必須解決兩大矛盾\楊堅

時間:2016-08-08 03:15:38來源:大公網

  特區政府依法阻止鼓吹「港獨」的人士取得第六屆立法會候選人資格,這是遏制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惡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然而,即使主張「港獨」人士進不了新一屆立法會,不等於他們在香港銷聲匿跡。相反,他們會在社會上與可能成為立法會議員的「本土派」人士桴鼓相應,把「香港自決」與「港獨」進一步勾連。何況,遏止「港獨」只是解決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任務之一;即使「港獨」勢力消退,香港政治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政治與社會矛盾相互糾纏

  香港政治基本矛盾自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開始暴露,始作俑者是倫敦在1984年宣布向香港引入代議政制、以「還政於民」對付香港回歸。如今,這一政治矛盾不僅越演越烈,而且,與香港愈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相糾纏。

  長期以來,香港社會呈分層結構─有階層差異而階級分野模糊,不少香港居民既受僱於人也自做老闆,開設公司易如家常,且有生意可做。但是,近20多年來,經濟轉型蹉跎,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向上流動停滯而向下流動寬鬆,不僅自做生意難,而且受僱於人不易。社會分層結構扁平化的結果是,階級對立愈益尖銳。

  近5年來,香港政治基本矛盾與社會階級對立相互推動形成惡性循環,使第四屆政府管治和施政十分艱難,也向政治團體提出嚴肅挑戰。

  在業已展開的第六屆立法會競選中,不僅建制派政治團體,甚至傳統反對派政治團體,都以有所不同的措辭強調參選是「為香港」。但是,如何「為香港」則南轅北轍。前者強調貫徹「一國兩制」,後者認為必須強化「香港自主」,有的甚至認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主張的「香港自決」。鬥爭焦點依然是香港管治權,此所以反對派以「ABC」(Anyone But CY Leung)為幌子,企圖趁機為其心目中的代表爭奪下任行政長官造勢,而建制派大多數堅持區分立法會競選與行政長官競選。

  政治團體不能空談「為香港」,而是必須為解決香港政治矛盾和社會矛盾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2015年6月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制發展受挫後,傳統反對派分裂出一些人,分別組成兩個新政治團體──民主思路和新思維,探求香港政治「第三條路」亦即「中間路線」。這些人的用心不可謂不良苦,但是,缺乏清晰的政治理念來為自己定位,也缺乏堅毅的政治品格來為自己造型。7月22日,新思維兩名副主席聯同3名執行委員和5名黨員共10人宣布退黨,便是不可忽視的例證。凡是讀過筆者文章者均知道,我是不相信在兩大對抗政治陣營之間有所謂「中間派」和「第三條路」的空間。「為香港」,只能堅持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與時俱進地推進「一國兩制」。

  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對待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是站在同一陣線的政治團體,卻不能在對待香港社會矛盾上採取共同立場。傳統反對派亦稱「泛民主派」,除了在「拒中抗共」鼓吹「真普選」上一致外,在社會議題上存在着分歧。在建制派中,工聯會既堅持愛國愛港又維護勞工利益,自由黨、經民聯等則代表老闆利益。

  強化「為香港」理論基礎建設

  目前的情勢是,傳統反對派內部即使在社會議題上有不同意見,但服從他們在政治問題上的共同立場。最新例證是,第五屆立法會最後階段審議政府提交的《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一夫當關」,以不斷製造「流會」和「拉布」將其拖死,反對派其他議員即使有微言卻未加阻止。相比較,在「標準工時」和「強積金對沖」議題上,建制派中間的工聯會與自由黨、經民聯等至今不能取得共識,這是一個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7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導師袁彌昌在《明報》「觀點」版發表《全面的「第三條路」才剛開始》稱:「去年所謂『中間派』或政治的『第三路線』在港冒起之際,正值政改失敗、社會嚴重分化、陸港互信跌至新低,因此只能實踐局部、純政治性的『第三條路』──成為建制派與泛民主派之間的『中間派』,藉此修補裂痕、另覓出路。然而,眾多證據均顯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實非純政治性,乃具政治經濟一體兩面,兩者緊密相連、難以分割,非得以一整套的政經主張與實踐來解決不可──踐行一條更全面完整的政經『第三條路』勢在必行。」

  袁彌昌的意圖是好的,但是,現實可行性存疑。從傳統反對派分裂出來的一小部分人不可能開拓香港政治「第三條路」,而建制派無法調和階級對立,試問:誰具有既調和政治矛盾又調和社會矛盾的能力?

  筆者如此說不等於對香港前途表示悲觀,而是希望香港社會各界解放思想,為解決香港面對的政治矛盾和社會矛盾另闢蹊徑。愛國愛港中堅力量需要加強「為香港」的理論建設,只有以深刻的理論為基礎,才能提出具號召力的公共政策主張和競選口號。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