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不少機構、學者對新加坡與香港之間的競爭力做了大量的比較工作,設下大量的比較指標來比較研究。結果,不同的機構因為採用的指標不同,或採用指標的權重不同,便得到不同的結果。有些研究機構認為香港競爭力高過新加坡,也有些機構認為新加坡高過香港。
各種各樣的比較,學術味道太濃,實用性不高,只是學術界與傳媒間用來研究的結果,也是不同傳媒、團體用來宣傳的工具。
競爭力是很主觀的東西,不過,比較競爭力的目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比較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比較兩個地區的生活水平,那麼GDP及物價指數肯定是最重要的兩大比較工具。
論GDP,今日500多萬人口的新加坡,總GDP已經高過700多萬人口的香港,人均GDP是比香港多許多。20年前,香港的GDP是新加坡的兩倍;今日,新加坡家庭收入中位數是香港的兩倍,兩地的經濟發展的確相差很遠。香港回歸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而同一段時間,新加坡則突飛猛進。
我們當然也可以找出非常多不同的理由、指標來解釋,我則認為最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一個,餘者都是由這個因素衍生出來。這個因素就是政治的內耗程度,香港政治內耗程度遠遠比新加坡高。
新加坡反對派表現理性
新加坡在獨立前及獨立初期,政治內耗程度也很高,結果,當時新加坡的經濟也同樣進展緩慢。獨立50年後,新加坡政治上的內耗大幅下降,國會內有兩個政黨,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獨立前新加坡仍是英國殖民地,從開始自治時人民行動黨就執政至今,政治上超穩定。新加坡不是一黨專政的國家,新加坡有選舉,國會議員是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最近一次選舉,執政黨得票70%,反對黨得票30%。2011年的選舉,執政黨得票為歷史新低,只有60%,反對黨有40%。
許多人批評新加坡缺乏言論自由、政府打壓反對黨過重,是不平等競爭的民主。不過,歸根結底,最終的選擇權依然是新加坡選民。一人一票選出國會議員,再由國會中議員人數最多的政黨組織政府,總理由議員們投票選出,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分別只是英國出現兩黨輪流執政的現象,新加坡則依然是一黨獨大。
新加坡的反對黨,政治上擁有30%至40%的支持票,但是,反對黨與執政黨在意識形態上、政策的見解上,實際與執政黨相差不遠。2011年選舉後,執政黨做了一個內部檢討,之後便大量吸收原本是反對黨的政見為執政黨的政策,於是,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的分別就更小了。
很多年前,新加坡的國慶慶典上,執政黨、反對黨的成員分別穿上各自黨的制服出席慶典。今日,再也沒有人穿黨服了,人人都穿紅色上衣白色褲子,這是新加坡國旗的顏色。執政黨也好、反對黨也好,大家共同效忠的對象是新加坡,國會裏的辯論都是一些民生政策的討論,是理性的討論,沒有漫罵,沒有抗議,沒有丟東西,更不會有「拉布」、流會。反對黨也不會反對政府所提出的所有法案,而是有時支持有時反對,理性地支持,理性地反對。
今日新加坡經濟一日千里,缺乏土地,政府長年不斷地填海,填了50多年仍未停止。缺乏人才,缺乏勞動力,新加坡便長年不斷地輸入人口。新加坡人的出生率與香港同樣低,但是,新加坡人口的增長量比香港高一倍,香港人口每年增加約5萬人,新加坡人口增長率每年是10萬人,10年就是100萬,20年200萬。過去20年,新加坡人口由300多萬增加至今日的500多萬,就快600萬了。
政治環境差令政府難施政
反觀香港,要地沒地,要人沒人,郊野公園大片大片的土地只供人們於周末行山,人人被迫居住在狹小的房屋中。香港政府沒有能力說服反對者讓政府在郊野公園興建房屋,香港政府也沒有能力說填海就填海。在新加坡,開發土地、填海造地早已成了全民共識,連反對黨也不反對的事,這是香港做不到的,這是香港政治內耗的代價。新加坡人口密度比香港高,但是新加坡人的居住環境比香港好許多,新加坡的窮人居住在1000平方呎的組屋,人人是業主。香港呢?
如果新加坡多山,新加坡的填海成本會更低,只要把山剷平就可以提供大量的泥土與石頭來填海,新加坡移山填海已是全面共識沒有人反對。
新加坡政府提供許多稅務優惠來吸引政府指定的投資,這不是干預經濟而是經濟利誘,最終成功與否仍由市場決定,香港為何不能提供稅務優惠?因為公務員不敢做這樣的決定,也不願做這樣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供稅務優惠一定會被反政府的人指責為官商勾結,香港反對派是最努力到廉政公署告發政府官員的人,廉政公署已變成反對派的武器。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之下,香港如何學習新加坡搞稅務優惠來推動經濟?
政治內耗嚴重的地區,經濟發展一定落後。香港如此,台灣也如此。40年前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每月2萬台幣,今日也是2萬台幣。過去10年,香港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增長了多少?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