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國際仲裁庭對南海仲裁案作出了裁決。但是,因為菲律賓換了總統,美國無法利用此事在南海進一步製造事端,新任的菲律賓總統表示願意與中國共同開發南海之事磋商。長久以來,中國的立場就是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紛爭。
南海仲裁是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三世搞出來的,他下了台,菲律賓的外交政策也變了。此前,菲律賓為什麼不斷地在南海挑起事端,主要是配合美國的重返亞洲、圍堵中國大戰略。這項大戰略是奧巴馬上台之後推出的,如今奧巴馬任期只剩幾個月,下一任總統會不會繼承他的戰略?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珍惜中美關係不斷改善
美國總統上台前與上台後,其實行的策略往往不一樣。競選時期講的話在上台後全部忘記了,因為他上台後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新的局面,要為新的局面作出新的決策。過去六十多年,中美關係不斷改變,不同的美國總統有不同的全球戰略,中美關係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
上個世紀,中共建國之後不久,朝鮮戰爭就爆發了,當時中美關係自然是敵對,打個你死我活。不過,美國總統不想挑起新的世界大戰,特別是蘇聯也有了核子彈。因此,朝鮮戰爭一直局限於朝鮮半島,好戰的美軍統帥還因此而被撤職。五十年代,美國本土掀起「反共」浪潮,中美關係自然無從談起,中美也沒有邦交,美國依然只承認退守台灣的蔣介石政權。六十年代,越戰打起來,這是美軍在朝鮮戰爭後最慘痛的戰爭。朝鮮戰爭時間短,離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遠,美國全國仍處於戰爭心態。越戰不同了,打的是游擊戰、持久戰、消耗戰,大量美軍陣亡帶來反戰的壓力,最終出現尼克松總統訪華的事,中美關係掀開新的一章。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中國出現了天翻地覆的改革開放,於是,中美建交了,中美關係才真正開始。鄧小平前往美國訪問,向西方取經,美國也很想把西方那一套經濟體系與價值觀傳入中國,當時的中美關係是良好的,甚至說是非常好的。里根上台後,把蘇聯當成最主要的假想敵,因此,里根時代的中美關係也是良好的。
進入老布什時代,蘇聯解體、東歐轉向,美國的第一要務當然是如何接收東歐,將叛離蘇聯的東歐諸國拉進西歐的資本主義陣營,最終,東歐國家接二連三地加入歐盟。美蘇之爭,美國大勝。此時,中國奉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策,在國際事務上全面低調,深藏不露,因此那段時期中美關係是好的,老布什的焦點是東歐及科威特。伊拉克突然出兵佔領科威特,老布什派兵打敗伊拉克,成了大英雄,但,他沒有留意到美國經濟正在走向衰退。當時老布什每年給予中國特別優惠國的地位,中國繼續改革開放。
克林頓上台後,中國適逢鄧小平南巡後的大開放,順理成章,中美關係更進一步。克林頓給予中國永久特別優惠國的地位,不必每年到國會辯論一次。克林頓的八年總統任期內,對外政策基本上也是聚焦於東歐,處理南斯拉夫解體後的內戰。克林頓任內也是香港回歸的重大日子,一切安好,順利過渡,中美關係依然良好。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被美炸中,一場風波也很快地平靜了。基本上,中國的全面開放為美國企業帶來無窮的商機,中美不可能不密切合作。
重返亞洲旨在圍堵中國
到了小布什時期,在上任的第一年,發生了「911事件」。事件改變了美國的焦點,從此,美國與極端回教恐怖主義開戰了。美國更把戰場擴大,出兵推翻了伊拉克的政權,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上打勝仗。但是,美軍留在伊拉克、阿富汗的結果與越戰一樣,這是一個大泥沼,果然中東把美軍困住了。這時候的中美關係可以說是最佳時刻,小布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反恐及處理伊拉克及阿富汗的事務上。再加上中國經濟蒸蒸日上,日益開放,為美國提供更多商機,小布什也是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機構的美國總統。對中國來說,加入世界貿易機構是重要的,今日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能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入世界貿易機構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今日的奧巴馬明白中東是一個大泥沼,堅持抽身而出只留下一點點的軍隊在中東當顧問。阿拉伯之春,奧巴馬堅持不派地面部隊參與,奧巴馬決定全面改變美國的世界大戰略,他認為中國崛起了,不能不壓抑中國的崛起,否則,中國遲早會挑戰美國世界大哥的地位,也因此,美國重回亞洲圍堵中國的大戰略開始了。
美國拉攏與中國有海洋權益和領土紛爭的日本、越南、菲律賓當先鋒,不斷地製造事端挑戰中國。馬來西亞、印尼、文萊與中國也有糾紛,但是彼此間的商業利益更重要,因此並不積極地當美國的戰略棋子。
現在,奧巴馬的任期到了尾聲,是時候留意美國下一任總統的世界大戰略,中美關係會變得更好還是會轉差?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