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尼斯慘案」折射的困境/黃海振

時間:2016-07-19 03:15:46來源:大公網

  所謂「一葉知秋」,從不久前發生的「尼斯慘案」可透視、洞察當今法國的現狀。去年初巴黎《查理周刊》遇襲,去年底巴黎出現連環恐襲,今年國慶日在尼斯市再發生恐怖襲擊,均造成大量平民死傷。顯示法國的反恐情報資源缺乏、員警保安措施形同虛設、組織者防恐意識薄弱。所有這些,源於法國經濟不景、財困嚴重,政府撥不出更多資源用於防恐、反恐。反觀總統奧朗德每月的理髮費就需花費公帑一萬歐元,折射出法國的制度、經濟和民主已經是百孔千瘡。

  法國接連出現恐怖襲擊,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人為因素。

  客觀上,法國是一個多民族社會,其中移民佔總人口的12%。在大量的移民之中,包括相當多非洲籍伊斯蘭後裔,他們在法國受到歧視,找不到好的工作。近年又受到美國將反恐和伊斯蘭畫上等號的情況,他們的處境非常不妙。這次在尼斯製造慘案的卡車司機就是一個突尼斯伊斯蘭青年。

  另外,法國比美國「民主」,在保護個人隱私方面,不會像美國那樣肆無忌憚進入相關疑犯的郵箱和社交平台,當然也就喪失了反恐情報的重要來源。法國反恐硬體建設不僅跟不上現實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落後許多國家。法國是極少數不實行地鐵入口安檢的國家,巴黎還曾經嘲笑在地鐵實施安檢是不文明的表現。去年底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後,很多法國人提出必須對地鐵實行安檢措施,巴黎政府最後也表示認同,同意在地鐵開始實施安檢,但糟糕的是政府拿不出錢來應付開支。去年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後,政府不得不從政府財政中擠出費用,計劃兩年內擴招五千名憲兵和員警,五年內計劃達到一萬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完全是杯水車薪。

  由於美國、德國都不願意和法國分享反恐情報,致使巴黎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恐襲」。奧朗德原來計劃取消恐怖分子疑犯的國籍,但由於反對派的阻止而被迫放棄,暴露法國政治體制與病態民主。按照法國的有關規定,節假日期間,重型卡車是不允許上路的。尼斯襲擊嫌疑人作案前,曾經在道路上停車等候將近9小時,並受到警方盤問,但他謊稱自己「是送冰激凌的」,三言兩語就成功騙過麻痹大意的法國當值員警,顯示「尼斯慘案」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因素。法國員警曾經多次向政府要求增加資金和人員的投入,但政府就是籌不到足夠的經費而不了了之,顯示法國頻頻受到恐怖襲擊,含有很多人為的因素。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