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裏,土耳其兩次成為世界輿論的中心。一次是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土F-16軍機擊落了在敘利亞執行反恐任務的俄蘇-24戰機,由此引發土俄關係僵局至今未能化解。再就是剛剛發生的「未遂政變」,土總統埃爾多安正大刀闊斧地肅清政變殘餘,國內力量對比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進而影響其內政、外交走向,牽動着美歐的敏感神經。
土為何發生政變?緣何政變曇花一現、便迅速歸於失敗?整個過程十分蹊蹺。土耳其軍人有干政的傳統,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曾發動六次政變。但像今天這般充滿「兒戲化」政變實屬罕見。政變者錯判了形勢,草率起兵之時,失敗的結局就已注定。只是參與政變的軍人未料到輸得這麼快、這麼慘,粉碎政變的不是哪位政治強人,抑或是某支軍事力量,而是聞訊走上街頭的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
這起政變普遍被認為是軍方所代表的世俗主義與埃爾多安代表的伊斯蘭主義的公開較量,最後以世俗主義完敗告終。接下來埃爾多安將對世俗派進行大清洗,其地位將進一步鞏固,土軍方恐將失去維護世俗主義的最後堡壘地位。
這也是美歐最擔心的結果,也是政變令美土矛盾公開化的主因。在伊斯蘭世界中,土耳其一度被認為是最世俗化的國家,這要歸功於一百年前凱末爾的全面改革,正是凱末爾的世俗化改革,奠定了土成為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土耳其歷史上發生的多次政變,都是為了抑制伊斯蘭主義抬頭、捍禦世俗化傳統。埃爾多安上台後,大搞「伊斯蘭思潮回歸」,並對軍方進行過多次清洗。埃的許多主張雖在大城市中不受歡迎,但卻在中下層廣受歡迎,特別是在農村有雄厚的民意基礎。在埃領導下,土經濟獲得高速發展,民眾從中獲得了實惠,民意的天平明顯從軍方轉向總統。
埃爾多安的內外政策在美歐飽受爭議。其「伊斯蘭保守派」的真實面目令人憂心忡忡,土與ISIS關係曖昧的傳聞令其國際形象受損,也干擾了美反恐大計。特別是擊落俄戰機事件,更進一步坐實了土在打擊ISIS上腳踩兩隻船。近年來,土與北約的關係已不再融洽,在應對難民這一本世紀最嚴峻挑戰上,土借機施壓、謀取私利的做法令歐洲頭疼不已,土歐關係漸行漸遠,常常不合拍。
威權政治是中東的傳統,埃爾多安正在利用政變,鞏固擴大權力,推動修憲,實現其「中東之王」的夢想。美歐已注意到,繼埃及等許多中東國家後,土耳其伊斯蘭主義回潮正步入快車道,如何應對?將是其面臨的又一個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