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香港應如何看待南海「仲裁」/周八駿

時間:2016-07-14 03:15:43來源:大公網

  7月12日,荷蘭海牙常設仲裁庭就菲律賓單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作出裁決,無視歷史和現實,企圖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中國政府嚴正表示,該裁決是無效的,沒有約束力,中國不接受、不承認。

  7月13日,香港媒體絕大多數都在主要位置發表社論和新聞綜述,明確支持國家的立場,反對海牙仲裁庭的不公仲裁。耐人尋味的是,一家銷量不小而一貫「拒中抗共」的報紙卻採取迴避的辦法,反映該報老闆既不敢公然與全球炎黃子孫對立,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懷抱深刻敵意。

  認清歷史辨明真相

  即使表態支持國家而反對有關仲裁的媒體,以及採取同樣態度的香港居民,事實上,究竟從什麼樣的角度看待這一事件,仍是一個需要完全解決的問題。作為炎黃子孫,維護老祖宗留下來的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固然是一個重要角度,但如僅止於此則不足夠。

  舉一例。7月13日《明報》社評《南海仲裁或強化對抗,中國仍爭取和平解決》稱:「在這次單方面裁決,中國無論得到多麼不合理的對待,基於在國際的話語權處於劣勢,未來處境將十分不利。」這句話沒有錯。《明報》對待南海仲裁案的立場也對。問題是,中國為什麼在國際的話語權上處於劣勢?能否和如何扭轉這一局面?這樣兩個重要問題不僅《明報》,而且香港媒體普遍忽視。

  7月12日大公網刊登一則報道稱: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組成,在頗大程度上受2013年時任國際海洋法庭庭長日本人柳井俊二的影響,而柳井俊二在出任國際海洋法庭庭長前,曾任日本安倍發起的「修改集體自衛權憲法解釋委員會」會長;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成員絕大多數來自西方國家,為符合西方主要大國的戰略利益,其中,一名仲裁員阿爾弗雷德.松斯(Alfred Soons)竟然違背其本人公開發表的關於島礁地位、海洋權利和海洋劃界之間關係的觀點,支持仲裁庭所謂一致意見。

  這就是「國際話語權」!是過去500年人類重心在西方所形成的「國際話語權」!

  人類有幾十萬年歷史。但是,現代意義上的世界史發端於歐洲啟蒙運動,與資本主義崛起相關。隨?貿易和自然科學一起迅速發展,歐洲人渴望全面認識世界。從1729年開始,倫敦《編年月刊》(Monthly Chronicle)以連載形式出版一部名為《普遍歷史:自最早的時代敘述到當今》(An Universal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Account of Time to the Present)的史書。1732年,法國的書商開始翻譯連載,1734年,意大利的書商開始翻譯連載。該書「古代部分」(the Ancient Part)於1744年殺青。1745年,德意志的書商直接翻譯「古代部分」合訂本。歐洲人編撰的世界史從一開始就以歐洲為中心,所謂「遠東」「近東」「中東」是相對歐洲而言。從最早的世界史著作開始,「古代遠東文明」就受排斥,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隻字不提。至今,這樣的觀念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

  打破西方話語壟斷

  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由來已久,為何最近幾年引起西方主要大國挑釁?菲律賓作為東盟成員國,與中國早就達成通過當事國雙邊談判和平解決關於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的協議,為何三年前出爾反爾單方面向海牙國際法院提請仲裁?海牙仲裁庭為何強詞奪理作出不合理、不公正的仲裁?中國政府為何堅決不接受、不承認?這一切的答案在於,從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呈現全面深刻調整,人類重心由過去500年在西方(歐洲與北美)開始向東方(亞洲)轉移。

  地理上日本屬於亞洲,在制度上早就「脫亞入歐」成為西方一部分。菲律賓是亞洲國家,但長期受西方「殖民」,加入了西方的盟國。西方主要大國為維護其全球地位和既得利益,不甘心人類重心東移,視和平崛起的中國為主要對手,從2010年以來頻頻涉足南海,令局勢驟然緊張。2013年,時任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充當馬前卒,單方面將南海問題提請仲裁,企圖借西方話語優勢遏制中國。

  明乎此,香港特別行政區就應當協助國家打破西方對國際話語的壟斷。香港法律界不應緘默。不能因為特區外交事務屬於中央直接管轄而表現軟弱或退縮,更不能以此為藉口置身事外。維護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是長期鬥爭,本屆特區政府以及今後歷屆政府都需要動員香港社會獻策、發聲、出力。

  明乎此,香港特別行政區選民在即將來臨的第六屆立法會競選中,應當堅決遏制「本土自決」和「港獨」。7月10日,冒起於「佔中」的青年新政,聯同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東九龍社區關注組、長沙灣社區發展力量、慈雲山建設力量、屯門社區關注組等,組成「ALLinHK」選舉聯盟,明目張膽提出「港獨」政綱。特區政府必須全面審視,是否允許公然主張「本土自決」和「港獨」的政治團體和個人取得第六屆立法會議員候選人資格。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