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增強港青國家認同的建議/馬鴻銘

時間:2016-07-01 03:15:38來源:大公網

  香港回歸祖國十九年,成就舉世矚目,但挑戰亦不少。當中一些深層次問題,尤其是青少年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薄弱,長期以來都未能有明顯改觀。誠然,國家認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亦是一項長遠的「人心」工程,但這不代表短期內無能為力。實際上,應當區分國家認同中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與族群認同,有針對性地制訂一些政策,有步驟地消除誤解、端正認識、合理引導、樹立觀念。此外,今年是選舉年,更是奧運年,如何將奧運與國家認同相契合,需要非常細緻的持續性工作。

  認識國家認同的不同層次

  「認同」在政治層面而言,是指個體對團體的心理歸屬感,在國家認同層面,則包括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族群認同等不同層次。而所有認同的核心就是國家認同。基於政治主體的不同,有學者曾認為,政治認同包含國家認同、國家政權認同、政府認同和政黨認同等。國家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祖國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人們對自己國家身份歸屬性的一種心理體認。它不考慮這個國家的具體政治經濟狀況、發展道路、制度選擇等因素,只是認定自己是某一國家的公民。國家政權認同是指人們對國家特定政權產生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

  筆者多年參與青年工作,認為非常有必要準確認識不同層次的國家認同觀念,方能有效做好青年的工作。由易到難的角度,廣義上的國家認同的工作可以分為: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在實際情況下,族群認同最易被接受,但香港情況複雜,並無真正意義上的族群認同,而強調族群易被利用作對抗中央的工具,現實中並不可行。因此,文化認同成為最易被接受的「認同」種類。後兩者涉及國族、國籍,乃至是政權的認同,相對是長遠的工作。因此,當下最易也是最能起效果的,應從文化認同工作開展。

  一些香港青年或許不一定願意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卻是極高的,這就是文化認同的強大力量,也是根植於香港民眾內心的。文化認同包括非常廣的內容,既有文化傳承,又有文字與語言,更有民俗與審美等的共同點。而從推廣文化認同去強化港青的國家認同觀,絕不意味?是「老土」「艱澀難懂」「灌輸」,恰恰相反,文化認同具有先天的親和力,實是最易被青年人接受的。

  文化認同最為根深蒂固

  當然,青年也有不同類別、不同教育層次之分,對不同的人應當有不同的具體工作方式。例如,對受教育層次較高的港青,尤其是大學生來說,應當展開「專題計劃」。比如說,國家的一些高精尖科技成就,近期世界第一的神威超級計算機、全球最大的電波望遠鏡等等,對許多理科生而言是極具說服力的,做好這些成就的有效性宣傳,必然會提高香港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又比如,內地的海昏侯墓考古發掘,不論是發掘過程還是出土文物、墓主人的事跡等,都對文科大學生極具吸引力。儘管宣傳這些內容不一定是直接的國家認同,但卻能起到政治宣傳所無法達到的作用。

  而對於一些已經工作、教育程度中等的青年,則可大力推廣內地的流行文化。實際上,內地近年出現的綜藝節目堪稱是世界級,許多追星族一直是在網上追看,群體間的討論亦不少。許多年輕人喜好手機等個人電子產品,內地近年的相關成就亦是有目共睹。如何將這些相結合,需要十分細的具體工作。

  延續奧運期間的國家認同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無疑是強化國家認同的最佳時期。但問題在於,奧運一過、比賽一結束,認同度又會隨之下降。因此,在奧運期間的「國家認同宣傳」,應當有序地在香港持續得到延伸。過往是一次性的「奧運英雄」訪港,人多、勢眾,但也就是「一陣風」。因此可以考慮分批次,乒羽一批、跳水一批、田徑一批等等,不僅是面對普通市民,更應與香港的本地運動員、體育愛好者有深入的交往,通過本地運動員去影響香港年輕人。香港年輕人愛做運動,奧運選手無疑是偶像級人物,這種接觸交流,遠比在大球場唱歌更有意義。

  國家認同是長遠工程,需要細緻、持續地推進。筆者的上述建議,或許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見到大的成效,但卻是從現實感受出發,希望能推動增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

  香港青年議會主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