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近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在談到香港青年問題時,他指出政府應改善年輕人的出路,要給年輕人機會和希望。
李嘉誠亦提到,現在是香港過去20年來最困難的時期。面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如何扭轉困局,不僅關係到年輕人的利益,而且涉及每個港人的利益,大家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這幾年,我們感受最多的,是社會撕裂動盪,民心不穩。無休止的政治紛爭,普通人上樓難,收入與工時不成正比,缺乏向上流的機會等。故此,在各個矛盾層面,我們都看到年輕人的困境與不滿。
這似乎促成了一種越來越難以▉平服(心情)/平復(情緒,疾病痊愈)▉的情緒,在各種社會爭拗中,矛盾常以「暴力」的形式出現,衝擊這個由更成熟的成年人操作的政治場域。幾天前,香港中文大學爆發包圍校董事件,被視為港大衝擊校委會的翻版。事件中有激進本土派混入,更有部分黑紗蒙面人士,激烈的衝突中有保安眼角流血受傷。近年來,香港年輕人和「暴力」一詞走得似乎很近,無論是在反自由行、政改爭拗,或是不同的集會活動上,都能看到如「憤怒的小鳥」一般的港青。
「暴力」被一些激進本土派視為一種「快速有效」的解決方式,「抗命」「勇武」「革命」成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廉價工具。衝突的一方試圖在時空上將矛盾最大限度地扁平化。然而,矛盾的積累卻並非在一朝一夕間。
年輕人在經濟層面的困頓中,又被強加上政治使命,似有成為「政治傀儡」之嫌。黃之鋒因參選年齡不夠,入稟高等法院要求司法覆核,成為一場鬧劇。各種在「佔中」後冒起的青年政黨和激進組織,對即將來臨的立法會選舉躍躍欲試。而更加深諳政治規則的一些成年人,在背後小心翼翼地玩?文字遊戲,卻在前台點燃青春的烈火,不惜將「本土」燒成「自決」「獨立」,又適時地出來收割政治利益。我們疑惑了,年輕人尤其是學生,他們本應該在哪裏?在成年人教會他們去爭取民主時,又有誰告訴他們,同時思考民主素養、民主方式、民主心理?因為理性是民主最大的魅力。
在香港泛政治化的社會環境中,一種聲音,一桿旗幟,往往綁架了整個年輕群體,而我們依然不知道,沉默的大多數究竟有多少。年輕人的聲音當然應該傾聽,但如今年輕人面臨的困境,其實也是整個社會面對的難題。政治的紛爭,不能掩蓋了其他複雜的矛盾,毫無疑問,我們面臨?一個更現實的經濟問題。我們在要求改變未來時,或許更應該思考,資本是否願意讓利,財富的分配是否願意傾向大多數。總有一天,年輕人也會揮別青春,走到人生的另一個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