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一國兩制」 成就與挑戰並存

時間:2016-06-24 03:15:42來源:大公網

  香港即將迎來回歸祖國十九周年,毫無疑問,前無古人的「一國兩制」之路走得基本順暢。當年鄧小平提出香港回歸實行「一國兩制」,目標是保持香港原有跳舞跑馬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不變,現在來看,香港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沒有大的變化,「一國兩制」基本運行在預期中。不過,回歸前期走過的路,重點還在商業經濟領域,經濟磨合、回歸相對簡單。隨?香港走入政改階段,社會的分歧開始出現,政治領域的磨合、回歸呈現難度。十九年來,雖然取得成就,但「一國兩制」實踐仍任重道遠。

  回歸十九年到來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港視察演講時,以「勿忘初心」「保持耐心」「堅定信心」概括對「一國兩制」和香港問題的看法。他表示,中央將堅定不移地維護「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落實情況,他呼籲香港社會對此「完全可以放心」,但也要「勿忘初心」,因為「一國兩制」繼續落實,對國家和香港都最為有利。

  「人心回歸」是艱巨任務

  中央對繼續實踐「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充滿信心。除了「一國兩制」,相信還沒有一種體制可以讓今天的香港依然保持維多利亞海港的璀璨。香港回歸十九年來,中央肯定符合市場發展的「一國兩制」進展順利,這個七百萬人口的城市可以融入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內地大市場。

  其實,即使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總體順暢,但在民主政治,涉及意識形態等問題上一直遭遇挑戰,社會對「一國兩制」認識的分歧不斷擴大。二○○三年香港五十萬人大遊行,二十三條立法受挫;二○○五年政改受挫,原地踏步;二○一二年,國民教育遭批;直至為二○一七年普選特首,社會嚴重撕裂等,所有的爭議,都是各方在在社會政制發展上存在分歧。十九年來,香港只有「一國兩制」的經濟發展,難有「一國兩制」的政治完善。

  長期殖民生活中,香港人游離祖國時間長了,國家意識薄弱,香港回歸後,「人心回歸」一直是「一國兩制」中較艱巨的任務。有調查機構的長期調查顯示,若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二元對立比較,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高,趨勢更在擴大。這個現象反映在「一國兩制」的概念中,往往會出現「一國」優先,還是「兩制」優先的爭議。所謂的本土勢力因此而生。

  回歸以來,一直爭議不休的是,「一國兩制」到底「一國」在先還是「兩制」重要?「一國」主權如不能至上,「一國兩制」實質上不就名存實亡了?沒有香港的資本主義,還有「一國兩制」的意義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類似不絕於耳的爭議,一直揮之不去。所有的分歧都由此而來。可能,在遭遇利益衝突時,這樣的爭議還會不斷發生。

  香港和內地實行的是兩種制度,生活在不同的土地上的百姓,價值觀、生活方式都不一樣,要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並不容易。很多在香港看來是「平常」的事,到內地就是觸犯了法律。在商業社會中成長,香港有人懂得自己的法律,卻為利而冒犯內地法律的情況時有發生。遭到內地制裁後,香港人有意見,內地執法機構也火大。意識形態以及法制差異,讓「一國兩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遇到難題。

  在經濟上,香港人願意接受內地給予任何可以營造繁榮的優惠,比如CEPA,比如自由行。但一旦這樣的優惠與香港人的利益有衝突,本能維護本土利益變成優先,甚至激進地表現出來。這又讓內地的百姓不爽,回歸的香港好像不是中國十三億民眾都能共享的。

  協調「一國」「兩制」利益

  在香港進入政改期,在中央政府承諾給香港一人一票選特首的設計下,香港「泛民」覺得民主不完善,不認同這樣的設計而抵制時,令人擔憂的,也是對「一國兩制」破壞力最大的,是有人公然提出香港「獨立」,以「兩國兩制」來對抗「一國兩制」,並公然鼓吹激進暴力。這一股邪惡勢力,明知「港獨」不可為而為之,不僅阻礙了香港的政制發展,也破壞了香港的營商環境,將整個香港綁上了戰車。

  即將走上回歸二十年的征途,香港從傳統的商業社會正邁向民主政治社會,「一國兩制」十九年實踐取得成就,也正在不斷遭受挑戰。香港人有發展經濟的良好願望,甚至期待以經濟發展淡化政治,但香港傳統的商業社會正在被濃厚的政治氣氛捆綁!「一國兩制」發展不能只有經濟,沒有政治;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不講香港的實際情況,但也不能只有頂層設計而不顧國際慣例;不能沒有秩序什麼都一步到位,也不能沒有妥協和協商;不能只要「兩制」的利益,而不要「一國」的利益。這之間如何協調,是香港「一國兩制」未來面臨的挑戰。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