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香港回歸十九年了,也就是說,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實行「一國兩制」將近二十年了。十九歲的新香港,如何看待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取得的成效,社會固然說法各一,甚至也有不滿的。但不容否認的是,作為前無古人的制度創新,「一國兩制」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是大局,是主流。儘管「港人治港」還有多少不足,「高度自治」仍然需要磨合,試想,如果香港在需要回歸的路上不實行「一國兩制」,會走向何方?
歷經風雨保持穩定繁榮
一種可能,香港不作為特別行政區而全面回歸,和北京、上海等直轄市一樣成為中國的一個城市,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原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變成社會主義的,司法制度也向內地靠攏、接軌,自然,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可以體現,但內地有些伴隨的社會陋習也跟?而來,強拆、食品安全也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顯然,這不是一個好選擇。
還有一種可能,十九年前,香港繼續租借給英國,香港仍舊是殖民地,香港百姓依然過?殖民生活,出國要麼拿外國護照,要麼就是簽證身份書,連一個屬於自己國家主權的護照都沒有。不知道沒有主權的香港,香港人的生活是否肯定就有尊嚴?殖民地的香港是否有現在這樣的自由和追逐民主的權力?看正在進行的英國脫歐公投,一旦脫歐成為現實,英國經濟大幅下滑成為預測中的趨勢,那時,如果正在殖民中的香港是機會還是災難?
現在最好的實踐是,九七年回歸祖國至今的十九年中,香港風風雨雨,經歷了諸多的政治和經濟的考驗。如果沒有香港主權回歸,沒有實行「一國兩制」,沒有港人的高度自治和中央政府履行的責任,不知香港是否能撐過來?但有一點可以知道,回歸前後,九七回歸的那一年,正好遭遇亞洲金融風暴,沒有了祖國以人民幣不貶值作後盾,香港一定會輸得很慘;非典那一年,北京讓利推CEPA,讓處於經濟困擾中的香港可以保持繁榮穩定,如果沒有回歸實行「一國兩制」,北京沒有義務出手相救,香港沒有如今的繁榮那是一定的;雖然政治是一個難跨的坎,很多社會矛盾都由香港發展民主政治而起,甚至撕裂社會。不過,在經過了二○○七年政改原地踏步之後,二○一二年推動了新一輪政改是成功的,符合循序漸進。
中央在聽取了香港社會各界的意見,推動了政改部分方案落實。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由當時的八百人增加至一千二百人,當中四個界別各增加一百人至三百人,而不少於一百五十名的選舉委員可聯合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立法會增加十個議席,其中五個由分區直接選舉產生,另外五個由功能團體選舉產生。香港人第一次有一人一票選部分議員的權力。儘管新一輪的政改方案遭遇滑鐵盧,但民主政治十九年來是在向前走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雖然,全球整體經濟處於低迷狀態,香港也遭遇到經濟何去何從的困惑。但至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經歷了多次考驗,據二○一四年的統計,香港過去十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約百分之四點五,高出其他發達經濟體同期平均值近一倍。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二○○三年簽署的CEPA協議,令香港貿易受益匪淺。截至二○一六年三月▉分內/份內▉地累計進口香港CEPA項下貨物九十七點一億美元,關稅優惠五十三點八億元人民幣(折合約六十四億元港幣)。CEPA的簽署和實施,有力促進了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發展。
盡享腹地市場得天獨厚
目前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二○一三年,據香港統計,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額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三億港元,比一九九七年增長二點四九倍,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一點一。同時,香港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出口市場之一。回歸以來,轉口貿易仍是香港貿易的主要方式,但隨?內地工業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另一種新型貿易方式——離岸貿易日益興起,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轉口貿易。香港處理的離岸貿易越來越多。香港政府估計,二○一三年香港的離岸貿易總值(包括「商貿服務」及「與離岸貿易相關的商品服務」)達四萬九千五百四十億港元,較二○一二年增長百分之六點一。相比之下,同期轉口貨值達三萬五千零五十億港元,較二○一二年上升百分之三點八。離岸貿易總值已超越轉口貨值。
經濟才是香港發展的命脈,香港回歸,依靠自己的國際平台和祖國的巨大腹地市場,香港自由經濟體、法治、自由等優勢仍在,回歸十九年來盡享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盡享了中央政府給予的照顧和優惠。
二十歲的男子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剛剛開始成年,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賀,但還「弱」,還在實踐,需要共同呵護。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