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舉正在發生新現象。今年是香港重要的選舉年,九月四日將舉行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十二月十一日將舉行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界別分組一般選舉。討論選舉「非常態化」現象,可先從如火如荼進行中的美國大選窺探一番。
美國正在展開的總統大選呈現「非常態」,今年初被美國精英階層幾乎一致看淡的特朗普,不僅已在事實上成了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而且,無論美國還是國際社會,預測他可能入主白宮者正在增加。「特朗普現象」是美國社會結構性矛盾全面暴露的徵兆,而集中反映的則是由精英代表的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正陷入全面深刻的危機。特朗普的「奇談怪論」和「顛覆現實」的姿態,不可能給美國提供克服制度危機的出路,卻成功地煽動了美國大眾渴求全面變改的情緒。
從一九八七年十月美國股市暴跌引發全球股市同步暴跌以來,隨?全球化趨勢加快,經濟、政治、社會重要問題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同步或相繼出現,已司空見慣。這些年來,青年高失業率現象,社會老齡化趨勢,地產市場易「泡沫化」等,無一不是在許多國家同時或陸續發生。
二○○八年以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呈現全面深刻調整,經濟、政治、社會重要問題不僅進一步在一系列國家同步或緊接?發生,而且紛紛呈現具「顛覆性」的「非常態」。「特朗普現象」美國有,其他國家亦有。誠然,類似的現象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具體特徵。
樹立了上述觀點,就不難理解香港選舉正在經歷的「非常態」現象。今年選舉年,與特區成立以來的以往選舉年相比,有兩大特點。
反對派以「特權」為突破口
第一,立法會選舉與行政長官選委會的界別分組一般選舉在同一年進行,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第一次。而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逐又較前四任更為提前、更為激烈。爭奪立法會議席與爭奪行政長官相疊加,這是沒有先例的。
第二,當前「一國兩制」與時俱進處於轉折關頭,香港與內地關係處於歷史低谷,香港走向普選的政制發展剛經歷嚴重挫折,香港經濟面對自二○○八年九月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又一次可能衰退的考驗,而經濟轉型亦即新經濟增長點培育仍未成形,社會在政治上空前對立,在分配上貧富差距繼續惡化。與此同時,所有在「佔中」前成立的政治團體都處於新老更替狀態,而冒起於「佔中」的以青年為主體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則普遍追求「香港自決」或「港獨」。今年選舉年的政治形勢和社會情勢,遠較以往任何一個選舉年錯綜複雜和尖銳。
必須重視的是,以往歷屆立法會競選,不同政治團體比拼的是政綱,而今年卻是以反對派攻擊愛國愛港中堅團體的領袖和重要成員享有「特權」為突破口。
先是六月二日,有人在網上「爆料」,以暗示方式揭露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於五月三十一日在伊利沙伯醫院動手術獲「特事特辦」。緊接?,六月六日,有人在網上「爆料」,以暗示方式揭露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妻子在廣華醫院分娩獲「特別對待」。兩項指控均指向同一個政治團體,所採取的是同樣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六月六日,有傳媒報道聯合醫院眼科部門主管李啟煌為母親安排提前做手術,給予「特別對待」。可見,民建聯領袖人物和重要成員相繼受攻擊固然反映政治矛盾激化,也折射社會矛盾惡化——在貧富差距愈益加劇而經濟形勢惡烈的背景下,「反特權」成了社會大眾的呼聲之一。
工商背景政團須警覺
坦率地說,已被揭露的那兩件「特別對待」事件,在香港長期以來是司空見慣的。以往任何一次選舉中,都沒有被利用來為競選服務,而今第一次被反對派用來攻擊愛國愛港中堅團體,標誌?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也開始「非常態化」。
特朗普「異軍突起」反映美國共和黨上層與其普通黨員和支持民眾嚴重脫節,也折射美國統治階層與中下層人民嚴重脫節。選舉「非常態化」是社會巨變的徵兆。香港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已然冒頭的「非常態化」,意味?七月提名期過後,反對現任行政長官和反特權將成為反對派的重要競選話語。
建制派中工商背景的政治團體必須提高警覺。反對派以「反特權」為競選口號,首當其衝的是被社會大眾視為「特權階層」的政治代理。「求穩」的選民會將選票投給政治上被認為較保守的工商背景的政治團體。但「反特權」而「求變」的選民,會投票給工商背景的政治團體的對立面,他們未必是反對派的堅定支持者,而是相當一部分屬於所謂「中間群眾」或「沉默的大多數」。
受選舉推動,「非常態化」將向香港政治和社會各環節蔓延,將使政治基本矛盾與經濟社會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相互糾纏,達至極點。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