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香港是『兒童不宜』之地?\戴韡

時間:2016-06-17 03:15:32來源:大公網

  有研究機構近日發表的報告顯示,百分之六十六的香港受訪者認為本地不是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這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情況。

  在經濟方面,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的經濟增長不及以前順利,既涉環球經濟環境,也涉本地的經濟管治。處理經濟問題是歷屆特區政府的責任。而該報告所反映的,卻是三分之二的本地受訪者認為香港已經是一個「兒童不宜」的城市,重點是在人文方面。在現實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香港社會現在不及兩年前安穩與和諧,兩年前則不及五年前安穩與和諧,這些都涉及政治問題。值得關注的是,那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其中前者作用尤甚。

  動亂與美重返亞洲關聯

  除了就降低立法會議員參選年齡提出司法覆核的黃之鋒、不積極從事經濟活動卻向執法警員潑「髒水」的「資深社工」曾健超、被感化官稱智力低於常人的佔旺「粗口女村長」畢慧芬等一小部分人,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能意識到我們社會的泛政治化。這對市民的生計或遲或早都會形成不利的影響。現在,一些「無厘頭」的鬥爭甚至蔓延到中小學,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很負面的影響,不少家長或其他市民都能感受到這一點。現在,香港居民已經買了一些單,將來,他們還要再買單。

  不要過分地抱怨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香港是一個開放的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在過去幾年裏,小城所發生的許多政治事件,是與美國奧巴馬政府推行重返亞洲政策的進程重疊的。約在三年前,夏千福來港擔任美國駐港澳總領事,更是值得關注的。因為本地發生的許多激進群體事件,及「港獨」組織的成立,都發生在夏千福任職以後。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霸權主義的香港政策可謂是生鐵碰上鋼:本地的顏色革命並沒有取得成功,其規模和激烈程度也遠低於策劃者的預期;「港獨」的言論更是和者蓋寡。中國政府壓根就沒派解放軍鎮壓本地的任何一宗群體事件,甚至連香港警方也出奇地克制。在香港,一切都遵從本地法律辦事,「佔中」事件的一些案子迄今更尚未審結,而一些被告卻已忙於競選各級議員。換言之,單邊主義是一廂情願,香港的大戲完全不按單邊主義的劇本演下去。  

  但是,多數香港居民卻是當前社會動盪的受害者。不僅如此,一些被利用的動亂參與者,包括一些被唆使的少不更事的青少年、無政府主義者、流氓無產者、知育欠發展的市民,同樣也是受害者。另一方面,試想美國重返亞洲是為了抑制中國的發展,要在香港生變或生亂也是為了抑制中國。而美國政府卻無意從香港吸收過多的移民,而若有此意,它早已那樣做了。對於那些想藉在鬧事後移民他國的香港人來說,他們當中的多數人如願的可能性並不高。

  重建社會凝聚力親和力

  筆者並不是義和團,我常讀西方的書籍,西方傳媒迄今仍是我的一個主要信息來源。但正因為這樣,我知道並不是所有西方人或美國人都同意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也不都同意民主黨右翼在海外搞顛覆其他國家合法政府的顏色革命。在美國民主黨初選內鬥期間,不同意希拉里一派對外政策的就大有人在,言辭也遠較本文更為激烈。

  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在香港搞那些既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對他們的作為更是極度不滿。傳媒報道,夏千福即將離任美駐港澳總領事,那不免也令人想起「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的詩句。

  縱然前述那份報告稱有百分之四十二(即四成多)的香港受訪者希望遷離香港,但在現實中,多數港人還是會留下來的。然而,我們這座城市的確不應該背負「兒童不宜」之名。面對社會現狀,香港人要從死胡同裏走出來。社會應該重建凝聚力,發展親和的力量,因為這座城市正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