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民進黨在兩輪「大罷免」投票中遭遇重挫,反映其施政不獲台灣主流民意認同。圖為台灣選民在第一輪「大罷免」關注開票進展。\資料圖片
針對7名中國國民黨「立委」的第二輪罷免案23日舉行投開票。計票結果顯示,這些罷免案均未獲通過,加上7月26日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和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也都未通過,自此,由民進黨一手策劃發動、持續半年之久的「大罷免」遭遇民意的「大暴擊」,最終以「大失敗」告終。
島內輿論指出,「大罷免」是賴清德以及民進黨當局以「政治私利優先」的一個縮影,一敗再敗的結果則是民意對賴清德施政表現的徹底否定。台灣民眾用選票表達的,是不要無休止的政治操弄和鬥爭,希望當局着眼於改善經濟民生和兩岸關係,過上安定、富足生活的普遍心聲。
【大公報訊】據中通社報道:上周六台灣方面舉行第二輪「大罷免」投票,開票後不到10分鐘,7名國民黨「立委」的「不同意罷免」票數就已經遠超「同意罷免」,並一路領先,最終達到近兩倍之差。有民進黨人士分析稱,黨內原本就預計第二輪罷免是一場硬仗,但7個罷免選區不同意票與同意票之間差距比第一輪罷免還要擴大,顯示民進黨整體氣勢持續探底,尚未止血。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稱,民進黨當局意在通過罷免和補選扭轉其在台立法機構「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如今卻陷入嚴重危機。重創自身領導威信的同時,明年地方選舉的情況看起來也是風雨飄搖。
「32比0」反映台選民怒氣
對於民進黨的慘敗,多家台媒以「『大罷免』完封」、「『大罷免』全否決」、「『大罷免』大翻車」等為題展開報道。台灣《旺報》刊發社評指「反罷民意雷聲響」。此間輿論認為,兩輪罷免投票,民進黨均遭遇完敗。這一結果清晰傳遞出台灣民眾對賴清德及民進黨當局長期沉迷政治操弄、鼓吹「抗中保台」、漠視經濟民生的強烈不滿。
藍營人士指出,「大罷免」懸殊的結果不是政黨的勝利,而是民眾的審判,更是對民進黨的一記警鐘。民進黨屢屢背棄承諾、違逆民意、處處顯示施政只剩下算計,沒有誠信。「32比0的結果代表什麼?代表數以萬計選民的憤怒。」
罷免結束後,23日晚,賴清德發表講話稱,罷免投票結果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必須尊重並接受,「反對罷免民眾的聲音也聽到了」。為了回應民意,執政團隊將作出四項調整,包括人事改組、施政順序、行政和立法互動,以及台灣財政。
親綠營智庫「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罷免結果再度傳達一個清晰信號,即台灣主流民意厭惡「大罷免」。其作為過去一年半以來台灣政壇空前政治惡鬥的產物,既沒有正當性,客觀上也無法實現,徒增紛擾。對於賴清德的講話,游盈隆則認為回應避重就輕,作風依然強硬。
島內《中國時報》刊發社論指出,兩輪投票都清楚表達台灣民意對「大罷免」、對民進黨的不支持。若賴清德和民進黨繼續執迷不悟,繼續把台灣推向仇恨與對立,不尊重多數民意,不調整錯誤的「廢核」政策與兩岸路線,那麼罷免結果只是「前菜」,下次民眾還會繼續用「更大的民主」,徹底終結這個脫離民意的執政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