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陝西省榆林市張季鸞紀念館內的張季鸞像。
一片忙碌的《大公報》報館、《大公報》人譜系照片牆、一張張泛黃的《大公報》報紙……連日來,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的張季鸞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特別是在《西安事變 砥定輿論》這一篇章,很多參觀者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報界宗師」攜一紙《大公報》,以筆為槍、抗戰救國,與國家民族共存亡的殊絕貢獻。
六遷館址 絕不屈從日寇
張季鸞先生祖籍陝西榆林,他和辛亥革命先驅于右任、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一起被譽為近代「陝西三傑」。抗戰期間,張季鸞攜《大公報》同仁將社評重點放在宣傳救國圖存。國難當頭,他說,《大公報》不能在日寇包圍下窒息而亡。於是,《大公報》開始了不斷搬遷之路。由天津到上海、漢口、重慶、香港、桂林等地,都留下了《大公報》和先生的足跡。張季鸞攜一紙《大公報》以筆為槍、抗戰救國,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1年9月6日,長期身患疾病的張季鸞,在重慶與世長辭,享年54歲。1942年,應家屬及陝西各界人士請求,張季鸞葬於陝西西安,10萬各界人士參加葬禮。2014年8月13日,張季鸞的遺骨回遷榆林故里,葬於季鸞公園。為研究、傳承和弘揚張季鸞的崇高精神,當地還在陵墓附近建設了張季鸞紀念館。
張季鸞紀念館建築面積420平方米,布展總面積800餘平方,分為12個板塊。據工作人員介紹,紀念館把張季鸞一生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用實景再現的形式進行展示,展現了一代報人心憂天下、救國圖強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