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学院派”科创人才崛起 充当大湾区人才“培养皿”

時間:2018-09-20 20:59:48來源:大公网

第二届“海丝论坛”现场(帅诚 摄)

  大公网9月20日讯(记者 帅诚 )9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论坛(下称“海丝论坛”)在珠海举行。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在论坛上介绍了粤港合作的瞩目成就,包括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支持1745个项目,金额超30亿元,港高校在粤设立72家科创平台等。两地专家现场聚焦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助推大湾区企业把握”带路“机遇。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称,近年香港”学院派“科创人才崛起,高校人才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微电子、新材料、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领域崭露头角。此外,广东的超算中心、大亚湾、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也为香港科研团队提供了诸多帮助。

  粤港科技合作硕果累累大湾区创新实力雄厚

  在论坛举办期间,王瑞军透露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广东从2009年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到今年增长了10倍达到3.3万家。截至去年,广东省国家高新区数量达14个,高新技术企业超3.3万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28个。而香港近十年间在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的排名均在前三。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已实施14年,共支持实施了1745个项目,支持金额超30亿元,其中粤方资助项目超1500项,金额超24亿元;港方资助项目达141项,金额达6亿元,联合资助项目近100项。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双方也有着显著的成果。香港高校在粤机构依托“母体”力量,除建立了8家具有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外,还建立了72个科研创新平台,为密切粤港两地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学院派”科技人才崛起 香港科创氛围渐浓

香港大学化学系资深教授陈冠华(帅诚 摄)

  在当天的平行论坛中,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表示,今年香港已有超过1000家初创企业诞生,考虑到内地市场、人才资源等优势,不少初创企业选择到大湾区发展。“但现在随着香港创业氛围的改变,留在香港的企业也变多了。”他说。

  他还指出,随着香港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由高校老师带队的学生科研团队转化率也不断提高。在港科大、浸会大学、港中大、港城大等香港“学院派”科技人才的推动下,香港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微电子、新材料、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产业优势逐渐突显。

  陈冠华强调,将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硅谷比较会发现,硅谷的人才资源主要来自当地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名校,对此,香港的各大高校正好可以作为大湾区的人才培养地。

  对于广东省内的“天河二号”超算中心、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陈冠华坦言对香港科研团队提供了很大帮助,并希望香港政府今后在科研经费方面能够不断加大投入。

  融入大湾区增强港企“走出去”信心

  香港“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创办人、香港全港各区工商联永远荣誉会长李鋈麟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香港中小企和服务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拥有更足底气。香港“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创办人、香港全港各区工商联永远荣誉会长李鋈麟表示,大湾区出台后,走出“一带一路”投资的香港中小企数量在增长。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保险模式与国际接轨,目前正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保险公司探讨分保合作。“一带一路”市场很大,如果只有一家保险公司承保压力会很大。香港业界正在探索用“抱团”分保的方式,让更了解当地政策规则的“带路”国家当地保险公司参与到分保模式中来,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分享市场红利。

  李鋈麟还指出,中国香港之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只是起到联系人作用,港企普遍认为与自己实际关系不大。过去亚投行、丝路基金、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链,香港都很难参与,但融入大湾区后,港企可参与其中并获得资金配置。“香港作为以大湾区身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当于有了国家背书,香港的技术、人才自然更顺畅地走出去。”

  在金融领域,香港可以降低大湾区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李鋈麟表示,中国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平台,很多企业通过香港融资平台募集资金时,同时也将“出海”风险转嫁给投资人。与此同时,香港有数千名基金投资人,这批投资经验相对丰富的投资人,能够更精准地选择项目投资,从而回避风险。他介绍,带有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产业投资风险较小。

  不仅是金融领域,香港在法律上同样与国际接轨。李鋈麟透露,目前“一带一路”研究院有40多名专家,正在探索研制最终争端的解决协调机制,通过香港仲裁机构让投资方和当地企业双方和平解决问题。他表示,目前“一带一路”研究院正尝试在东南亚和欧洲部分国家,为企业提供免费律师咨询等业务,让大湾区企业走出去能够找到具体的对接人。

  广州雪松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范佳昱也认同该说法。他表示,因为中国香港金融、法律、制度上与国际接轨,该公司在境外设的首个分支机构就选在香港。“除了金融优势外,香港熟悉国际规则,也为大湾区企业所信赖。”

  专家:大湾区产业分工须明确

  在20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共享新时代机遇”在分论坛上,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指出,大湾区产业政策是很值得关注的议题。他表示,香港历来是关注积极而不干预的政策。而研究认为,不干预的边界是比较容易权衡的,因为有些东西不做、不涉及就可以不干预,但是积极的度很难衡量,如果做到一个产业政策既公平又发展,这需要从培养产业开始着手,鼓励发展大湾区内的潜力产业、中小企业和支柱产业。

  张光南表示,所有的支柱产业都可能是从培育产业成长而来的,因此,支持培产业就意味着所有的产业都有机会。因为所有的龙头企业很可能都是由中小企业成长而来,因此未来要去关注中小企业,就意味若所有的企业都有机会。因为所有的群体都是从青年成长而来的,因此,支持青年创业,就意味着所有的创业者都有机会,这就是政策方向的公平与发展。

  他认为,在产业结构方面,大湾区的深圳港、香港港口、广州港等港口的定位和经营货种相对来说是比较同质性竞争,因此下一步这些港口如何优势互补也是值得去研究的课题。

  “大湾区创新是全球创新环节的其中一部分,因此大湾区科技创新不仅是一个区域的创新,更可以辐射‘一带一路’及全球。”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专家李志坚认为,大湾区以前沿技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科学的发展,将可建设成为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和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