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零下嚴寒、浮冰密布、地磁異常,每一項都是對深潛裝備的「極限考驗」。為讓「蛟龍」號和「深海一號」能安全作業,科研團隊提前「量身定製」多項改造,讓中國深潛裝備擁有了應對極區環境的「專屬技能」。
「蛟龍」號的改造,每一項都瞄準極區的核心難題。首先是「抗寒升級」,科研團隊通過無數次低溫試驗,讓「蛟龍」號的液壓系統、鈦合金部件、鋰電池都能在極寒環境中穩定工作。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為潛器進行了「安全加碼」。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齊海濱表示,「蛟龍」號針對極地特殊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極區適應性改造工作,頂部加裝多波束以探測極地海面浮冰,加裝二次拋載裝置以控制潛水器在水下的上浮速度,開展捷聯慣導、長基線等設備的升級優化,提升潛水器極地水下導航及定位精度。
為了保障通信暢通,「深海一號」的通信導航設備全部升級,即便在極區濃霧、強電磁干擾環境下,也能與「蛟龍」號保持穩定聯繫;同時,摒棄傳統「船找潛器」的被動方式,改為「潛器找船」的主動模式,讓回收效率提升30%以上。\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