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劉曉的《四十七天:援軍明天到達》,合上這本以一九四四年抗戰正面戰場衡陽保衛戰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不禁感嘆整本書的二十四萬字,其實都涵蓋在正副兩個標題之中:四十七天,見證了中國軍人最極致的英勇;援軍明天到達,也讓讀者目睹了承諾如何在不甘中化為泡影。
四十七天裏,面對日軍的團團包圍,駐守衡陽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展現了中國軍人驚人的軍事素養。他們用血肉之軀在斷壁殘垣間構建防線,用僅存的彈藥創造出一比三的戰損奇跡。守軍用生命踐行自己的誓言:在黑暗中燃燒,在絕境中堅守。
然而,僅僅一支英勇無畏的軍隊是不夠的,第十軍被日軍包圍,而在日軍包圍圈外,是數量更佔優勢的「援兵」。「統帥部」在電報中承諾「援軍明天到達」,但「明天」卻從未抵達。守軍在衡陽城內清點僅剩的米糧,城外援軍卻在派系傾軋中逡巡不前。薛岳與白崇禧各懷心思,蔣介石也只能在地方勢力的盤算與拖延中無能狂怒。這不是簡單的「援軍不至」,而是整個軍事體系的系統性失靈。
中國從不缺少英勇的士兵。合上這本書,那句永不抵達的承諾仍在空中迴盪,提醒着我們:真正的強大,不僅需要前線的鐵血,更需要讓每一份犧牲都值得的體制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