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不眠日》開創無限流題材新意,演員文詠珊(左)和白敬亭有對手戲。下圖:劇中的時間循環都與案件相關。
電視劇《不眠日》改編自張小貓的小說《逆時偵查組》,由劉璋牧、玉蘇甫江執導,畢薔擔任編劇,白敬亭、文詠珊、宋洋領銜主演,採用「有限循環」的劇集設定,主要講述警官丁奇展開5次循環,與藏於暗處的神秘對手展開高智商對決的故事。既呈現觀眾「主動推理」的觀劇體驗,亦設「時間循環感知者」的概念,開創無限流新意。\于 童
當「時間循環」從科幻作品中的小眾設定,逐漸演變為影視劇市場的常客,觀眾對這類題材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不眠日》試圖在熟悉的框架內為觀眾開闢新路徑,它摒棄了「主角意外觸發循環」的傳統模式,將循環設定為客觀存在、隨機發生且固定僅5次的既定規則,唯有男主角丁奇(白敬亭飾)這樣的「循環感知者」,能完整保留五次循環的記憶。
多視角拆解事件
這種創新設定,讓劇集開篇就自帶強烈的戲劇張力:在最初半集裏,丁奇需在循環時限內化解一場銀行搶劫爆炸案,導演和編劇不僅高效交代了循環規則與主角果斷、敏銳的性格特質,更埋下雙重懸念:主角為何能成為「感知者」?後續循環中還會出現哪些未知變量?當劇情主線轉向墨馬集團的謎團,觀眾自然會緊跟丁奇的腳步,在每一次循環的細節差異中尋找線索,這種「主動推理」的觀劇體驗,正是《不眠日》最亮眼的突破。
作為一部懸疑劇,《不眠日》對節奏的把控十分出色,導演既用懸念勾住觀眾,也善於用輕鬆感調節氛圍。隨着劇情的推進,丁奇在第二次循環中發現,墨馬案裏存在其他「感知者」的暗中介入,這讓案件走向不斷偏離預期,從墨馬集團高管到看似無關的路人,每個關聯者都可能是改變局勢的關鍵,也都成為觀眾懷疑的對象。
導演巧妙運用「多視角拆解同一事件」的手法:同一人物在不同循環中展現出矛盾面,同一場景中被反覆挖掘的隱藏細節,都讓每集劇情既留下新疑問,又「掃清」部分干擾信息,確保觀眾的注意力始終聚焦在核心謎團上。而劇中穿插的丁奇與領導、組員們插科打諢的幽默情節,則讓緊張的懸疑氛圍得到有效緩衝,令劇集節奏張弛有度。
人物弧光難共鳴
可惜的是,《不眠日》在懸疑線之外的短板同樣明顯,人物塑造的扁平與細節落地的懸浮,最終讓劇集的整體觀感陷入割裂。作為核心案件的基礎情感關係,劇中對丁奇與心上人安嵐(文詠珊飾)、反派墨遠致(宋洋飾)與初戀馮婉清(錢瑩飾)兩對戀人間情感的刻畫,未能展現出應有的深度,使得很多重要選擇缺乏情感支撐。同時,實驗推行者蔣育文(劉奕君飾)的轉變更是突兀,前期以「冷酷科學狂人」形象登場,後期卻突然為女兒鋌而走險,中間缺乏必要的細節鋪墊,這樣的人物弧光,難以引發觀眾共情。更遺憾的是,劇集對大量配角與支線的「NPC」處理:許多角色僅為推動劇情存在,沒有獨立的人設與背景故事,進一步削弱了人物的立體感,也讓故事的豐富度大打折扣。
而本劇對世界觀背景的模糊處理,也讓諸多情節顯得懸浮失真。作為一部以現代社會為背景的懸疑劇,《不眠日》既沒有交代故事發生地區的社會環境、科技水平,也沒有遵循現實的刑偵規則──比如丁奇之前在循環中多次干預案件,卻從未受到警方的合理質疑;墨馬集團的非法實驗涉及重大安全隱患,卻能長期避開監管,這些情節雖服務於懸疑設定,卻因缺乏現實邏輯支撐,讓觀眾難以代入。當劇情依賴「循環」這一高概念推動,卻忽視了對現實細節的打磨時,所謂的「懸疑」便失去了扎根的土壤,最終只能停留在紙面推理的層面。
不可否認,《不眠日》對時間循環設定的創新探索,為之後的無限流題材影視劇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嚴謹的邏輯推理與緊湊的節奏把控,也展現出主創團隊的創作誠意。然而一部優秀的作品,既需要亮眼的設定作為骨架,更需要豐滿的人物與扎實的細節作為血肉。若能在後續創作中彌補人物塑造與細節落地的短板,或許《不眠日》這類很講究概念設計的懸疑劇,才能真正打破觀感割裂的困局,在創新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為觀眾帶來更完整、更深刻的觀劇體驗。
劇情介紹:華澳警察丁奇在五次時間循環中對抗掌握尖端科技的犯罪集團,同一天的重啟倒計時,生死謎局反覆上演。再加上代號「烏賊」的幕後黑手發出死亡威脅,每一次循環都是與時間的賽跑。核心案件涉及銀行爆炸案與生物集團高管連環死亡事件,最終揭示反派「烏賊」真實身份為墨遠致,是利用時間循環清除異己,為的是復活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