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喜歡的一個畫面,是看着曬衫衣架上夾着的襪子。那一隻隻在風裏搖晃的小襪子,就像小旗幟一樣。其實,它們沒有什麼特別,只是隨風而動,卻叫我看得入迷。我懷疑,人天生有一種對「東西隨風飄動」的快樂反應。
想一想,在歐洲鄉間常見的公雞風向牌,每當風吹過,它指示風向,彷彿在屋頂上跳舞。又或者日本兒童節的鯉魚旗,一條條色彩斑斕的布鯉魚在空中翻飛,象徵希望與力量。還有,屋簷下懸掛的風鈴,清風拂過,叮噹作響。我們喜歡看東西隨風而動,那是一種自然的、不受控制的秩序感。
這樣的感覺,也成就了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花瓣弧》(Arc of Petals,1941)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件作品看起來像一棵倒掛的樹,由一條金屬脊柱延伸出許多如同花瓣、樹葉般的薄片,從大到小排列,最頂端的薄片形體最大,越往下越輕盈細小。
當空氣流動,這些花瓣隨之輕輕搖晃,形成一種律動。考爾德的雕塑,不需要任何電動馬達或人為操作,它們只需一點自然的氣流,便能自發地動起來。這正如他所說過的一句話:「雕塑的下一階段,是流動」,它的作品就是隨風流動的雕塑。
《花瓣弧》的美,來自於它的不可預測。風的強弱、方向、空間的氛圍,都會改變它的動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而考爾德的花瓣也不會有兩次完全相同的姿態。考爾德透過鋁片、鐵線與銅釘,構建了一個不會靜止的世界。
每一片花瓣的大小、重量、與線條的長度,都經過精密的調配。於是,無論它們如何擺動,整體的結構都不會失去和諧。這種「平衡中的不確定」也是觀者感到着迷的原因。
考爾德的藝術,是視覺上的趣味,也是一種對自然力量的頌揚。不同於一些藝術家偏愛機械文明的速度與力量,考爾德選擇了風這樣一種溫柔的自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