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豫婦28年堅守古祠揚木蘭精神

時間:2018-06-22 03:16:35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傳媒學子在木蘭祠認真聽解說員介紹 大公報記者馮雷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首《木蘭辭》幾乎家喻戶曉,讓大家認識了「忠孝仁義禮智信」的花木蘭精神。6月16日,「2018范長江行動中原行」的香港傳媒學子來到了「中國木蘭之鄉」──河南商丘虞城縣木蘭鎮周莊村,一起聆聽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事。/大公報記者 莊園虞城報道

  虞城縣木蘭鎮地處豫東與皖北交界,後人為了紀念花木蘭,修建了木蘭祠。在當地,64歲的陳時雲守祠整整28年,她的兒媳程鳳華受其影響於2004年也來木蘭祠工作。程鳳華向記者表示:「我和婆婆在這就是想把木蘭的孝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不拿分毫守祠志堅

  步入木蘭祠,映入眼簾的是門口的兩座古代石碑。據介紹,這裏原有記事碑、香火碑、功德碑60餘通。在1943年,木蘭祠毀於戰火,現僅剩兩通祠碑。一通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的身世、英記、歷代修祠情況;另一通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講述「木蘭祠」更名經過。

  採訪當日,記者在祠內見到一位老人拿着掃把清掃塵土,她是64歲的守祠人陳時雲,不久前被評為國家級木蘭文化傳承人,在不拿國家一分錢的情況下,她付出了半生守祠。

  陳時雲是聽着木蘭故事長大的,她望着遠方,向記者講述花木蘭被世人稱作孝烈將軍的原因:「花木蘭代父從軍,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征戰沙場,這是出於孝心;她從軍十多年,也沒有被人識破自己的女兒身,這凸顯了她的聰明才智;最後她與男人一樣守衛國家,不畏艱險,這是忠烈。」

  在漫長的守祠歲月裏,陳時雲不僅勞心勞力,同時還要面對各種困難。陳時雲是外鄉人,堅持守祠讓她遭受到一些不理解和異樣的眼光,但她卻從未妥協和放棄:「我要守護木蘭祠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薪火相傳婆媳攜手頌木蘭

  令人感動的是,陳時雲對守祠和傳承木蘭文化的堅持,感染着家庭成員。她的媳婦程鳳華受她的影響,辭去幼兒園教師工作,來到木蘭辭,成為一名講解員。

  16日,帶領學子們參觀的正是程鳳華。程鳳華向記者表示:「婆婆年紀漸大,難免會感到心有餘力而不足。我們家離木蘭祠十三里,婆婆每天風雨不改地來這裏操持祠內大小事務,以前路還沒修好,下雨天是她最為難的時候。」

  有一次,陳時雲在去木蘭祠的路上推着電瓶車摔倒了三次,到了木蘭祠後才發現腿被刮破了一個大口子,雨水和血水混在了一起,到醫院縫了五針。「婆婆還受過很多委屈,卻從不丟下木蘭祠。」程鳳華說道。

研發文創產品傳承國粹

  「花木蘭是當地的女神,每逢初一、十五,來木蘭祠祭拜的人很多。」程鳳華介紹,農曆四月初八是木蘭的生日,每年鎮裏都會舉行古廟會,為期十多天,人流量高峰時期可以達到6、7萬人。

  除了守護木蘭祠外,陳時雲一家還與設計團隊合作,創作花木蘭的文創產品,如木蘭大刀、木蘭劍、護符、鏡子等,用於傳播和傳承木蘭精神。

  程鳳華面露笑容地為學子讀出其中一款護符上鐫刻的詩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塑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字裏行間透露着那一段段傳奇動人的故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