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走出去」傳遞中華美學

時間:2018-02-12 03:16:23來源:大公網

  圖:湯顯祖「臨川四夢」之《邯鄲記》在俄羅斯演出 廣州話劇藝術中心提供

「回頭笑,忙忙過了邯鄲道……」1月25至27日,一齣《邯鄲記》在倫敦的Hackney Empire劇院唱響。音樂般流淌的語言,大師級的精彩演繹,精美絕倫的華服盛宴,讓英國觀眾突破語言的界限,領略一場中國式「黃粱美夢」的哲學詩意。而這,不過是廣東劇目走出國門的一個縮影。2017年廣東海外演出收入同比增長高達33.8%,「中國故事」的海外影響力和輻射力正在日益擴大。/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追根溯源,原來正是粵劇邁出了中國劇目「走出國門」第一步。早在19世紀,粵劇就流傳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後隨廣東移民被傳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等華僑聚居地。2017年4月,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勇率團抵達美國三藩市,展開了四天五場的演出。精通漢語的美國歷史學家格雷,邀請他的美國朋友一起領略了粵劇的魅力,並將粵劇《睿王與莊妃》劇本譯成英文。

中國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在海外,不乏像格雷這樣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興趣的外國人士。如果說,傳統粵劇之於華人是一味慰藉鄉愁的藥引,那麼近年廣東走出國門的原創劇目,則是用中國語言、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嘗試。

  廣州話劇藝術中心版《邯鄲記》誕生於2016年,這一年恰好是中西方兩位戲劇大師─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邯鄲記》作為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最後一夢,寫盡「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而廣州話劇藝術中心版《邯鄲記》中,導演王筱頔將中國傳統戲曲元素與現代話劇創意結合,融入量身訂做的音樂、唱詞和舞蹈,又大量保留了湯顯祖《邯鄲記》的原詞,在致敬經典與現代審美之間達成了平衡。

  2017年4月,《邯鄲記》在俄羅斯驚艷亮相。寫意山水幕布在聖彼得堡的舞台緩緩流動,伴隨着知名戲曲表演藝術家關棟天渾厚的唱腔,觀眾跟着演員一起「入夢」。在持續兩個小時的演出中,借助字幕,俄羅斯觀眾「聽」懂了這出原汁原味、意蘊十足的中國話劇。演到滑稽處觀眾「笑點」同步,演到精彩處掌聲也同步。

傳神翻譯搭配現代解讀

  一直以來,因為語言的原因,中國話劇走出國門的寥寥無幾。說起《邯鄲記》走出國門的成功經驗,王筱頔認為秘訣首要在傳神的翻譯,同時用現代的解讀方式去演繹、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因此,這次英國演出王筱頔特別希望英國觀眾能夠領略中國─這個有着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民族美學,「通過《邯鄲記》感受到『似是而非』的、寫意的中國戲劇美學意境。」

  像《邯鄲記》這樣在海外大放異彩的廣東劇目還有很多。乘着「一帶一路」東風,《沙灣往事》《邯鄲記》《南越王》等一批廣東優秀劇目實現「走出去」。記者從廣東省演出業協會獲悉,去年廣東全省演出市場收入約51.3億元,約佔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的10%,其中參加統計的16家單位在海外進行共計937場演出,海外演出收入同比增長高達33.8%。廣東演出行業在海外市場日漸活躍,廣東劇目正成為國際舞台的一道新風景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