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馬智行與豐田雷克薩斯合作開發的自動駕駛車輛在深圳南山區路面行駛。
作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的高地,深圳正以政策創新、技術突破和場景落地的三維驅動模式,加速構建全球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深圳市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深圳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增加值達1023.7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8.8%,增速位列2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列;截至今年5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2400家,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約1400家,產業規模與集聚效應持續領跑全國。/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深圳報道
依託電子信息產業優勢,深圳在自動駕駛核心技術領域形成了全鏈條突破。在感知層面,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複雜場景目標檢測準確率超90%;決策層面,端到端學習模型使車輛在城市道路動態環境中的決策響應時間低至毫秒級;計算平台層面,車載算力普遍達200-400TOPS(全稱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是處理器運算能力單位),支撐複雜算法實時運行。
在產業集聚效應上,深圳形成涵蓋芯片、傳感器、操作系統、整車製造、出行服務的完整生態。華為、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帶動下,深圳在車規級芯片、高精度地圖、智能座艙等領域湧現一批專精特新企業。例如,漢鑫科技聚焦車路雲一體化,開發智能網聯雲控平台、自動駕駛算法系統等產品矩陣,承建煙台首條智能網聯示範路。
政策先行 掃除商業化運營法律障礙
2022年,深圳率先出台《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成為全國首部規範智能網聯汽車管理的法規。該條例首次明確L3至L5級自動駕駛的准入條件、路權管理、事故責任認定等核心問題,其中規定,完全自動駕駛車輛在無駕駛人期間發生事故,原則上由車輛所有人、管理人承擔責任。這一立法突破為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掃除法律障礙,推動深圳成為全國自動駕駛政策創新標桿。
在路測開放方面,深圳累計開放測試道路里程近千公里,涵蓋南山、福田、坪山等行政區,並計劃分三階段實現全域覆蓋。坪山區已實現440公里道路全域開放,完成13個路口智能化改造,部署60台網聯攝像機、14台毫米波雷達等設備,構建「車路雲一體化」基礎設施。深圳還向美團、小馬智行等企業發放L4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推動無人配送、Robotaxi等場景落地。
功能性無人車運營密度全國首位
Robotaxi領域,祺出行與小馬智行聯合獲得寶安區商業化試點牌照,今年3月,小馬智行還獲得了南山區首個智能網聯汽車無人市場化運營試點許可,意味着市民已可在前海和深圳灣等核心區域體驗到Robotaxi商業服務。此外,美團獲頒國內首個L4級自動駕駛微型貨車測試牌照,推動無人配送商業化。數據顯示,深圳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密度居全國首位,預計2025年末將超千輛。
「隨着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華為車BU法務部部長段曉蓉透露,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華為乾崑智能輔助駕駛的總里程超過1億公里,智能輔助駕駛里程佔比超過38%。「但是,高級別自動駕駛私家車上路,目前仍有法律障礙。」她建議通過修訂《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實現L3(在限制條件下執行部分功能決策的自動駕駛模式)汽車面向消費者的商業化落地,也為國家立法提供探索經驗。
未來,深圳計劃拓展「一區一特色」應用,如前海跨境物流、坪山車路協同示範,並探索無人車換電模式、商業保險創新。隨着政策完善、技術迭代與場景深化,深圳有望率先實現自動駕駛從測試驗證到規模化運營的跨越,為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供「深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