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七月,「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中原行」活動採訪團成員在安陽殷墟參觀 馮雷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公布了最新一期《世界記憶名錄》名單,出土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入選,這是繼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後,中國又一項目入選。有專家表示,甲骨文的入選,標誌着世界對甲骨文的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高度認可,對於國際社會了解和認識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同時,對於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大公報記者 馮 雷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記錄,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後期用於占卜祈禱的文字。公開資料顯示,甲骨文自1899年發現,近120年來先後出土約15萬片,流散世界被近百個藏家收藏。其中,中國大陸10多萬片,台灣地區3萬多片。
120年先後出土約15萬片
此外,日、加、英、美、德、俄、瑞典、瑞士、法、韓等14個國家2萬多片。而散落民間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數量也相當可觀,許多都沒有機會得到專業性整理和公布。
對於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24日,教育部官網發文稱,由於有了從甲骨文一脈相承發展到今天的漢字,才使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沒有中斷,這為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社會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對於甲骨文的研究應用,該文稱「教育部、國家語委等部門組織實施甲骨文專項工作,力圖通過基礎研究、數位化建設以及推廣應用,深入挖掘甲骨文所蘊含的文化精髓,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冷門學科迎來傳承春天
事實上,作為甲骨文的故鄉,安陽早已行動,殷墟遺址、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及一些研究機構正在傳承着讓甲骨文「活」起來這一冷門「絕學」。
其中,安陽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韓江蘇便組織了課題組,歷經十年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甲骨文圖文資料庫」。該資料庫收錄了《甲骨文合集》、《補編》、《英藏》等九種甲骨著錄共72264片甲骨。
在甲骨文研究之中,最核心的問題是識別與釋讀。現今發現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這讓甲骨文研究進入了瓶頸期,如何才能解決這些難題?
該校計算機與資訊工程學院甲骨文數字化平台研究小組,創造性地把甲骨文字和難檢字編碼捆綁在一起,編製了甲骨文輸入法、甲骨文圖文資料庫等甲骨文軟件,希望以此探索「大數據分析─多源異構資訊融合─機器學習和知識推理」的新甲骨文研究範式。
此外,河南還為研究甲骨文釋讀提供新思路,如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