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談幽默》裏,談到「反語」(irony)的用法。某次,梁實秋在一篇投稿裏,引述了一段故事:某寺僧向人怨訴送往迎來不勝其煩,人勸之曰:「塵勞若是,何不出家?」結果,收稿的刊物主編以為梁實秋有筆誤,大筆一揮,把「何不出家」改為「何必出家」。一字之差,點金成鐵。「何不出家」其實是反語的幽默表達,諷刺這位僧人雖然形式上出家,但卻沉醉各種俗務,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做到出家。
梁實秋引述的這段故事,袁枚《隨園詩話》裏有記載:「有僧見阮亭先生,自稱應酬之忙,頗以為苦。先生戲云:『和尚如此煩擾,何不出家?』」聞者大笑。」「阮亭」,就是王士禛。
但王士禛本人另有說法。《香祖筆記》是這樣寫的:「近吳湖州園次遊廣州,有僧大汕者,日伺候督撫將軍諸監司之門,一日向吳自述酬應雜遝,不堪其苦。吳笑應之曰:『汝既苦之,何不出了家?』座上皆大噱。」據此,主角應是湖州知府吳綺(字園次)。不過,幾個人都有交情,王士禛與吳綺常相唱和,而大汕曾出錢幫助吳綺出版詩集。
大汕並非酒肉和尚,通文墨,善詩畫,但卻工於算計,日日與達官顯貴相周旋,最終落得被逮捕下獄。時人評價他是「俗多於僧」。正如楊萬里的那句詩:「袈裟未着嫌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身在佛門,種種名利之事,卻比俗世中人還要忙碌。
出家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應六根清淨,以修行弘法、普度眾生為要。發揮影響,力行公益慈善、扶貧濟困,更是利國利民的善舉。而像近日被調查的那位少林寺方丈,在官場、商場忙得不亦樂乎,國法道德、清規戒律統統拋諸腦後,毫無敬畏,不知如今可否參透何為「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