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圳市近日發布「寬容失敗」指引,明確科技創新領域九種情形可免責。圖為去年深圳高交會上,人形機器人引人注目。\新華社
近日,深圳市印發科技創新「容錯」工作指引,明確5項勤勉盡責條件、9種免責情形及調查認定程序,為科研人員劃定了清晰的「容錯」邊界,鼓勵科研單位和人員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營造鼓勵創新、支持擔當、寬容失敗的良好社會氛圍。
分析認為,此次發布的工作指引為「深圳十大觀念」之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提供了系統化、可操作的制度保障。工作指引涵蓋科研全鏈條,進一步體現出深圳讓國有資本成為「耐心資本」、「大膽資本」的思路與決心。\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深圳報道
在這份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印發的《深圳市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下稱「工作指引」),明確適用於全市範圍內財政資金資助的科技創新活動,適用對象包括深圳市事業單位(含高校、科研院所、衞生醫療機構等)、企業等單位及其具有科技管理職責以及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或活動的人員。
履職盡責單位和個人 不予追責
工作指引明確了5項勤勉盡責條件、9項免責情形。其中,符合戰略決策方向、符合科學民主決策程序、沒有以權謀私、主動擔當作為、主動糾錯並及時挽回損失或消除不良影響的,可視為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後,但發生「里程碑式」「賽馬式」項目(指在「揭榜掛帥」項目部署中,針對同一個榜單任務,經專家論證後,有兩個以上牽頭單位獲得立項的,先進行平行立項,然後重點聚焦,最終優中選優的新型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未通過考核、因技術路線選擇不當導致難以完成預定目標或因探索使用新機制、新方法、新模式、新技術導致的科研創新無法實施和難以完成等9種情形,經認定可免除相關責任。
工作指引明確,被認定為履職盡責的單位和個人,不予追究相關責任,不影響相關評價與考核,不影響再次申請財政資金支持的科技項目;在個人年度考核、評先評優、表彰獎勵時不作負面評價;認定意見可作為單位接受審計、監督檢查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當不改革什麼都不會失去,改革你還要被追責並且承擔責任的時候,沒有人會去改革。」深圳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資深教授陶一桃認為,好的制度應鼓勵每個人都去創新並為社會創造財富,一個社會有多寬容,人的創造力就有多大,深圳的成功就在於擁有寬鬆、包容的制度環境。
此次深圳「容錯」機制的搭建,既是制度的創新,也是創新生態的完善。
多地出台「容錯」政策 允100%虧損
大公報記者梳理發現,隨着創新進入「深水區」,今年以來,江蘇、山東、海南、天津、廣州等省市均出台了科技創新盡職免責相關政策。尤其國資創投領域,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深圳南山區等相繼推出「頂格容錯」,其中,廣州開發區提出,在受託管理機構盡職盡責前提下,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深圳南山區設立總規模5億元人民幣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對經認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重點產業初創企業給予領投支持,基金內單個項目亦最高允許100%虧損。
如果說「耐心資本」是「長期陪跑者」,那麼「大膽資本」便是「產業突破者」。2024年,深圳在全國首提「大膽資本」,則是以此讓行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的有益嘗試。而深圳此次發布的容錯機制涵蓋科研全鏈條,進一步體現出深圳更大膽的扶持力度。
「從提出『投早投小』到做大深圳創投基金規模、管理人規模,再到首提『大膽資本』等一系列的創新舉動,充分顯示了深圳積極改善創業投資環境的決心。」深圳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夥人陳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