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第五屆中非工業合作發展論壇在京開幕。近年來,中非關係不斷升級,中非經濟合作發展迅猛。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建設中非命運共同體,呼喚中非經濟進一步深度融合。
當前,中非經濟合作模式正由貿易和承包工程逐漸擴展到產能、投資、技術、金融、服務等合作領域,工業化合作成為趨勢性和戰略性的重點領域。作為中非工業化合作的現實載體和系統集成,產業園的合作模式代表着發展新趨勢。
中非產業園合作方興未艾的原因有4點:
首先,產業園建設符合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大勢。產業園建設,利於提升非洲工業化水平,利於非洲原材料生產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粗加工製成品和初級技術含量的工業製成品。
其次,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是「經濟合理性」支配下的產業轉移。隨着中國產業升級進程的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從中國轉移一部分到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相比而言,非洲是資本和勞動兩種資源優化匹配效率最高的地區。
第三,產業園是內外需求導致的必然結果。全球工業化發展的規律證明,產業鏈條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緊密型結合,能最有效地釋放和提升生產力,而產業園能形成產業聚合效應,對非洲發展有益。
第四,非洲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產業園區合作模式符合發展需要。非洲大陸資源豐富,符合原料指向型工業的發展;勞動力豐富,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非洲享受發達國家免關稅和免賠額待遇,適合發展出口指向型產業。
目前,中國在非洲投入運營的產業園達30多個,建設中的產業園70多個,每年為非洲創造600億美元的工業產值,佔非洲工業總產值的12%。當前中非產能合作的巨大需求還沒有充分釋放,中非共建產業園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光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