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運+馬拉松/人臉識別+科技手環 跑手「無感通關」

時間:2025-11-14 05:02:50來源:大公报

  左圖:全運會馬拉松測試賽時跑手佩戴的科技手環。 右圖:全運會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15日即將舉行。圖為2月23日,全運會馬拉松測試賽運動員開跑。\新華社

  本月15日,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將在深圳灣口岸舉行。近日,大公報記者跟隨國家移民管理局組織的採訪團赴深圳灣口岸,探訪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即「全運會」)通關及跨境馬拉松賽事保障相關工作。

  記者在現場看到,深圳灣口岸以「不刪減需求、不降低標準」為原則,採取人臉識別、科技手環等創新舉措,滿足運動員「無感通關」需求,又兼顧日常通關效率與安全。深圳邊檢總站深圳灣邊檢站政治處副主任黃釗表示,此次跨境賽事保障經實戰檢驗後,有望成為未來同類賽事的借鑒範例。

  大公報記者 趙一存報道

  本月15日,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將在深圳灣口岸舉行。據了解,本次跨境馬拉松賽全程42.195公里。其中,香港段約21.841公里、深圳段約20.354公里,起點與終點均設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旁海德三道,途經深圳南山區、前海自貿片區和香港元朗區。而「口岸就是賽道」的設計,讓運動員「無感通關」一口氣跑通深港兩地,無需停下刷通行證。

  人臉識別實時核對 確保準確查驗

  黃釗介紹,針對馬拉松賽事「不能中途停頓、需保障流暢度」的特殊需求,深圳灣口岸創新推出「前置查驗+閉環管理+動態覆核」的全鏈條方案。在賽事起終點設置前置查驗區,提前為參賽人員及保障人員辦理邊防檢查手續,後續實行賽道與查驗區全封閉管理,杜絕無關人員混入,解決了跨境賽事的監管難題。

  同時,口岸運用科技手段強化保障,為涉賽人員配備科技手環,結合人臉生物識別技術,在賽事過程中實時核對人員信息,相當於對通關人員進行「動態覆核」,既確保查驗準確性,又實現「無感通關」,讓運動員無需停留而全力投入賽事。

  此外,為防止無關人員混入賽事隊伍,口岸建立「科技手環+生物識別+立體巡查」防控體系,即在前述的為參賽人員配備科技手環、採用人臉生物識別技術、後台實時核對賽事沿途人員身份的基礎上,口岸監管區域內則通過人工巡查、高空無人機巡檢、機器人巡邏等方式,實現全區域覆蓋。

  賽道軟隔離 避免無關人員誤入

  黃釗還介紹,深圳灣口岸在小車出入境查驗場地設有全運會專用通道,用於賽事物資通過車輛運輸,同時在旅檢區域明確23號和24號通道為賽事專用臨時賽道。「15日比賽當天,這兩條通道旁將設置顯著指引標識,民警在現場監管,確保運動員按路線通行。同時,賽道沿線將用鐵馬、隔離帶進行軟隔離,實現賽事通道與普通通關區域的物理分隔,避免無關人員誤入。」他表示,深圳灣口岸將嚴格按照全運會組委會通知執行管控,比賽前完成設備收納,如閘杆調整、移動查驗台收起等,確保賽道無障礙物,而比賽結束後將立即恢復通道開放與正常通關,兼顧賽事需求與民生保障,避免長時間影響旅客通行。

  另外,針對跨境賽事的特殊性,深圳灣口岸從前期測試到正式籌備,通過模擬推演和實戰演練確保賽事保障萬無一失。與此同時,口岸還通過沙盤推演、3D立體建模、圖上推演等方式,模擬賽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如無關人員衝闖賽道、運動員證件問題、設備故障等,制定了針對性應急預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