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內地高校普遍推行「校園跑」政策,意在監督學生鍛煉身體,學生「校園跑」的完成情況與體育成績直接掛鈎。圖為內地學生在校園中跑步。
初冬的黑龍江飄起雪花,下課鈴聲響起,王迪攥着三部手機衝出教室,熟練地打開「校園跑」APP刷新定位。當三部手機的打卡點重合時,他同時按下「開始跑步」按鈕,在寒風中開啟一場與校方監控系統的「技術博弈」。記者調查發現,全國高校校園跑代跑現象已形成隱秘產業鏈,當「校園跑」APP成為高校體育考核的標配,「不跑就掛科」成為學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場由代跑引發的「貓鼠遊戲」正在內地蔓延。
王迪向記者透露,他最多曾同時操控八部手機代跑,因校方監控升級被迫縮減至三部。如今,代跑產業鏈已滲透至校園角落,真人代跑、技術刷跑、電動車作弊等手段層出不窮。\大公報記者 于海江
全國高校普遍推行的校園跑政策,以「有效完成」為核心設置了嚴格標準:每學期總里程從30公里到100公里不等,每日上限2-3公里,覆蓋大一大二甚至延伸至高年級。更關鍵的是,這項運動與學業直接掛鈎,部分學校規定未達標者需在畢業前補足次數,否則無法畢業;王迪所在的學校更將校園跑成績佔比提升至體育總分的50%,「不跑就掛科」成為學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剛性要求下,體質較弱、學業繁忙或對跑步牴觸的學生被迫「另尋出路」。一位大三學生坦言,「我從小體育差,跑1公里就喘,但掛科意味着延畢,只能找代跑。」這種需求直接催生了代跑市場的繁榮,從最初的零星交易演變為有組織的產業鏈。
代跑者:曾同時帶八部手機跑步
在小紅書、閒魚等平台搜索「校園跑刷跑」,數千條相關內容映入眼簾:真人代跑、科技刷跑、虛擬軟件教學三類服務充斥市場。真人代跑者王迪透露,其業務高峰期曾同時攜帶八部手機跑步,如今因軟件升級和校方監管趨嚴,最多只能代跑三部。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學期代跑費用從80元降至70元,用電動車代步雖省力但需成本,曾借同學自行車兩月賺240元,還車時還主動支付40元「使用費」。
而科技刷跑的嘗試者心怡則踩過不少坑。她曾購買多款虛擬定位軟件,均因「一次失效」被校方監測系統識破,退款無門後轉向真人代跑。「軟件風險太大,校方每周升級監測算法,真人代跑至少能保證完成。」黑龍江省某高校體育老師說,學生們這種選擇背後,是他們在無奈中尋找規則漏洞,也是代跑者對監管節奏的逐步適應。
篩查數據 校方監測持續升級
每到學期末,高校操場常出現電動車、自行車「堵車」的奇觀。王迪解釋,「很多同學拖延到最後一個月集中刷里程,騎車能節省時間。」但他同時指出,「適應規則後完成目標並不難,堅持十幾天就能形成習慣,配速、步頻要求其實很寬鬆。」記者親身實測後發現,按2.0公里、配速9分鐘/公里的要求,非專業人士17分鐘內即可完成。
記者了解到,校方也在持續升級監管手段,從最初的GPS定位到步頻監測,從人臉識別到運動軌跡分析,技術對抗不斷升級。某高校體育教師透露,「我們通過大數據篩查異常數據,比如深夜高頻跑步、步頻與配速矛盾等情況,都會視為不合格,情節嚴重的將對其進行記錄歸零的處罰。」然而,這場「貓鼠遊戲」仍未終結,當記者詢問王迪是否擔心被查時,他笑道,「只要不集中刷量、每位同學只綁定同一設備,很難被發現。」